歐盟碳關稅
政策將于今年開始試行,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歐盟碳關稅政策將從今年試運行,并從2027年開始全面征收,屆時將向
鋼鐵、鋁、
水泥、化肥、
電力以及氫能等行業征收額外稅收,以彌補歐盟企業應嚴格
減排措施造成的損失。碳關稅作為貿易保護措施的腳步越來越近,勢必將在不久的將來對中國造成沖擊。
本屆上海碳博會上期間,上海報業同期于6月12日舉辦了界面雙碳峰會,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業專家就歐盟碳關稅政策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對話嘉賓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 杜譞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 鄒娟
協鑫科技高級副總裁 胡澤義
德國萊茵TUV集團大中華區工業服務與信息安全事業群總經理 張亮
主持人 界面 莊健
觀點摘要
想降低零碳、負碳產品或行業的綠色溢價,有兩個渠道。一般來說我們把它稱為“胡蘿卜”加“大棒”。
碳關稅政策開始實施后,懲罰性費用出現,我們(中國光伏)的成本優勢急劇下降,面臨的環境非常嚴峻。
根據我們對2019年數據的估算,如果要在2026年正式征收CBAM的話,我們額外要付出的成本大概在1.7億歐元。
碳關稅沖擊波其實是一個組合拳,未來20年到30年之內,在我們實現
碳中和目標之前,這樣的跟貿易相關的政策會不斷的出臺。
主持人:能源基金會的杜主任,能否請您結合全球碳中和的進程,就碳關稅這項政策從誕生到落地,給我們做一個介紹。
杜譞:最近CBAM是熱門話題,它的全稱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大家普遍認為它是一個關稅政策,但它本質上其實是一個調節性政策。從全球碳中和進程來看,全球130多個國家都已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標,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想降低零碳、負碳產品或行業的綠色溢價,有兩個渠道。一般來說我們把它稱為“胡蘿卜”加“大棒”。“胡蘿卜”就是要給相關的綠色低碳產業一些甜頭,如財政稅收優惠補貼、金融支持政策等。“大棒”就是要增加高碳企業或產品的成本,一般都會通過碳定價這個工具實現。CBAM作為碳定價工具,就是“大棒”的一部分。
2019年開始,歐盟提出綠色新政,圍繞綠色低碳這個新的經濟增長策略開始,歐盟的碳中和力度逐步加碼。現在歐盟要求2030年要比1990年的
碳排放削減55%,2050年要達到氣候中和。距離2030年還有七年時間,對于歐盟來說,形勢嚴峻。
歐盟如何推動整個經濟體實現55%的減排目標呢?歐盟采用了收緊碳
市場政策。從現在開始直到2034年,可能會完全取消
碳市場免費配額,這個將影響歐盟本土所有相關企業。為減少該政策通過的阻力,歐盟提出CBAM調節機制。伴隨著碳市場改革方案和CBAM法案,歐盟還提出了社會氣候基金的一個轉型基金措施,照顧中小企業相關訴求。
主持人:協鑫科技的胡總,請您從中國光伏行業的情況,就碳關稅政策做一個點評。
胡澤義:就碳關稅來講,它主要是歐盟在相關同類產品產業扶持層面的保護措施。整個光伏的產能,85%以上集中在中國,優勢較大,因此造成的綠色壁壘沖擊也大。碳關稅政策開始實施后,懲罰性費用出現,我們的成本優勢急劇下降,面臨的環境非常嚴峻。
主持人:貝恩公司的鄒總,您對于碳關稅政策是如何評價的。
鄒娟:歐盟最新的政策是FIT FOR 55,包含五大方面。第一個就是
碳交易、碳關稅等;第二個叫做標準設定,對整個綠色能源的發電量有明確的
法規要求;
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更多的是“胡蘿卜”類型的,包括融資和補貼;第五方面是強制性要求企業做一系列披露。
總體來講,因為歐盟這樣相對激進的要求,會有一定“內卷”成分。同時對外來進口出于貿易保護的要求,也會提出相關要求,才可能達到它設置的總體標準。因此我認為整體的碳交易系統會逐漸變成一個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且關鍵的門票。
主持人:TUB的張總,對這個話題您有一些新的補充嗎?
張亮:很多企業會將貿易壁壘當做一次機遇,因為碳的要求,通過這個過程,從組織、產品層面,對企業的自身發展與行業地位等都有機會進行提升,所以這是一把雙刃劍,挑戰和機遇并存。
主持人:中國和歐盟的經貿關系十分緊密,隨著碳關稅的落地,對中國的經濟產業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請貝恩的鄒總給我們介紹一下。
鄒娟:我們在研究碳邊境調節機制時,關注到了適用范圍。目前這個法案有明確的范圍的定義,但之后這個范圍可能會越來越大。從原材料到產業鏈下游到產成品,本身的范圍逐步擴大,對產業來說,要更加精細計算需要承擔的稅額。不同國家碳價不同,碳價的差異,可能在之后會有細則和機制出臺,因此在細則落地之前,會有很多宏觀政策,建議產業密切關注。
主持人:協鑫科技的胡總,碳關稅對中國光伏行業,大概是怎樣的沖擊規模。
胡澤義:政策所規定的不是某個單一產品,而是這些產品對應的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在這個大的趨勢下,對于中國的產業來講,未來整個國家的能源結構調整,是急需解決的
問題。中國光伏行業,在全球發展中國家優勢明顯,未來的碳關稅涉及到整個產業鏈,特別是基礎原材料部分。如果沒有應對策略,我們現在的這些競爭優勢很快會崩塌。
主持人:能源基金會對碳關稅的影響曾有過專門研究,請杜主任做一下介紹。
杜譞:從現在的CBAM的覆蓋范圍來看,出口額度覆蓋比例并不高。但是CBAM的覆蓋范圍會隨著歐盟碳市場的改革深化逐漸擴大,一個是碳市場本身它的免費的配額會逐步減少到零,另外歐盟碳市場本身也是在擴展的,所以未來CBAM覆蓋的范圍會越來越大。根據我們對2019年數據的估算,如果要在2026年正式征收CBAM的話,我們額外要付出的成本大概在1.7億歐元。如果是不斷擴大行業、產品范圍,這個成本還會倍增。
主持人:TUV的張總,您認為中國企業這些年對于碳的認識有了哪些變化?
張亮:國內企業從最開始不了解碳概念,到現在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設置
碳盤查、
碳管理等碳相關的崗位。從多個角度可以看出,這些企業學習和發展速度非常快,因為他們的壓力和所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很大。很多企業認為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如果說碳是壁壘、門檻或者終點線,誰先達到這個程度,也許就可以擠進另外一條賽道。所以說很多成規模的企業也看到了這個機遇。
主持人:能源基金會和中國一些地方政府有相關的合作,請杜主任聊聊基金會的一些研究成果。
杜譞:以廣東、
江蘇、
浙江等出口型省份為例,他們特別關注碳關稅相關的影響以及應對策略。從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四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去推進的,第一點是搞懂規則。碳關稅沖擊波其實是一個組合拳,未來20年到30年之內,在我們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前,這樣的跟貿易相關的政策會不斷的出臺。最近美國兩黨的參議員同時提出PROVE IT法案,這是一個
認證本土產品
碳強度的法案。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已經在為出臺自己的碳關稅政策準備數據基礎了。
第二點是要摸清家底。地方層面往往對各個行業、產品來說缺少非常標準化的
方法學、缺乏相關的數據支撐以及缺乏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
第三點是要苦練內功。我們擔心CBAM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碳價低但碳排放強度高,基于此,我們要完善自己的碳評價規則體系和進行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四點是要積極應對。我們國家自己也有3060的目標,即使沒有CBAM,我們自己要實現雙碳目標的話,也要做這些努力。所以整體來說,不管是從企業層面還是政府層面,大家在戰略上肯定是以我為主,去向碳中和的目標持續邁進的。
主持人:請胡總介紹一下協鑫科技在提高碳競爭力方面的一些具體舉措。
胡澤義:我們認為碳在未來一定是門檻。怎樣去跨越這個門檻?我們圍繞著碳的部分,有大量研發費用的投入。目前我們碳的投入大概有20億美金。毋庸置疑,光伏市場也好,碳市場也好,未來一定是萬億級市場。
我們怎樣去把碳值和成本做到最優化,達到未來的門檻?首先,我們的顆粒硅的產品,到目前為止,在光伏行業應該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協鑫最早在做光伏原材料的時候,從熱氫化到冷氫化,單公斤能耗是從200多度的定耗降到了60度左右。第二代產品從60度的定耗降到了15度。
在碳排放的部分,我們的產品拿到了最嚴格的全生命周期的法國國家能源部和能源控制署的
碳足跡認證,每生產1KG顆粒硅產生的碳排放當量為37KG,相對于業內來講,降低了大概40%左右。
主持人:請各位嘉賓就如何更好應對碳關稅,做出總結。
張亮:建議先做“體檢”,大到國家層面,小到企業層面,要了解目前的狀態如何。對產業結構、企業自身做詳細排查,并作出針對性調整。
胡澤義:從微觀層面來講,圍繞綠色,可以做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貿易等很多事情。倡議大家沿著綠色的這條線,在企業的微觀層面多做一些凈
碳減排工作。
鄒娟:首先要明確目標,這個目標最保守的是合規,最激進的是讓減碳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在這兩個維度中間去尋找平衡點。其次是具體舉措,在實施操作的過程中,組織陣型落地、激勵機制落實,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變革,更好實現碳轉型。
杜譞:在企業層面做好低碳轉型戰略性規劃,向零碳目標邁進。從國家層面需要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國家或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協助企業,共同應對碳關稅沖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