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夏天來得更早一些,也更熱一些。從國內情況看,今年入夏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多、覆蓋范圍廣、多地最高氣溫破歷史極值。放眼全球,亦是如此。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7月3日、4日、6日,全球平均氣溫歷史最高紀錄被連續打破。
正是在不斷突破的最熱紀錄中,我們迎來了第11個全國低碳日。這也讓今年全國低碳日的主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有關研究表明,升溫的趨勢可能還將延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全球氣溫在未來5年內預計將創新高。2023年至2027年期間,全球年均近地表氣溫至少有66%的可能性將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攝氏度以上。此外,未來5年有98%的可能性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
1.5攝氏度,正是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標準。根據協定,締約國應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2攝氏度之內,并努力限制在高出1.5攝氏度。盡管暫時性超過1.5攝氏度閾值警報并不意味著絕對突破了這一界限,但人類已經要承受一些難以回避的代價。
此時,減少排碳防止升溫的重要性變得愈發迫切。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
推動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在制度層面統一和完善。以近年來一度成為全民話題的垃圾分類來看,上海市民一度把“干垃圾”“濕垃圾”變成了全民娛樂梗,在自嘲中讓垃圾分類成了新風尚;但放眼多地,垃圾分類已形同虛設。一方面,在分類標準上很多地方缺乏明確的制度規章,不僅不同城市的標準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城市內部或標準模糊,或宣傳效果不佳,或可操作性不強,導致落地困難;另一方面,配套機制不完善,不少地方往往是分類標準有了卻沒有合理的監督機制,“一陣熱勁兒”過去后,垃圾分類漸漸變成了擺設。
推動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妨在激勵機制層面加力。長期以來,談及低碳環保,企業往往覺得會使成本上升,不少人也覺得“立意雖好,但平添麻煩”。由于其鮮明的外部性特點,低碳環保經常被人認為“正確”但“無效”。適當的激勵就可以改變這一觀念。筆者了解到,衢州市柯城區的“零廢生活”探索應用場景就把包括垃圾分類等內容融合在一起,對低碳行為進行積分獎勵。居民不僅可以用積分兌換禮品或服務,還能根據相應行為被評為“深綠”“中綠”“淺綠”三個等級,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辦理流程”等方面享受差異化的優惠
政策。而對企業而言,綠色金融也遵循了同樣的邏輯,以更低利率、更多支持來獎勵環保做得好的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優化資源配置。這正是激勵的力量。
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這些重要日子的設置凸顯了我們對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重視。但是,不僅要告訴大家該做什么,還需要用機制引導大家去做什么。只有把理念上的共識轉化為行動上的落實,才能讓環保意識成為生活中的標桿,推動低碳生活可持續和變成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