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象組織及其合作伙伴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成為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世界天氣歸因聯盟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氣候變化,這些熱浪“實際上是不可能形成的”。除了熱浪,一些國家還遭遇了持續的暴雨和洪水。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這提醒我們,必須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采取堅定的治理行動來應對這一緊迫且持續的挑戰。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和監測系統。全國各地都應該投入更多資源來完善氣象預報體系,提高災害預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相關機構應積極自主研發及引入先進的氣象監測技術和數值模擬模型,及早發布預警信息,確保民眾得到及時通知和疏散。值得注意的是,數值預報、人工智能的輔助,以及預報員的智慧在極端暴雨的預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發展預報服務的重點應集中在延伸期預報、中短期預報,以及有針對性的臨近預報。
同時,城市發展應更加注重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避免盲目擴張和建設。城市的排水系統、防洪防汛設施等基礎設施要與時俱進,增強抗災能力。在城市化進程中,要保留自然濕地和綠地,增加城市的自然保護屏障。此外,頻繁發生的極端氣象事件不斷刷新我們對城市抗風險能力的認知,應加強與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以及公眾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建立靈活高效的
政策制定機制,共同制定更加科學和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
公眾在氣象災害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加強氣象災害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媒體和教育機構應共同努力,普及氣象災害知識,向公眾傳遞正確的防災減災信息。公眾需要了解各類氣象災害的特點和預警標識,以便在預警發布時能迅速作出應對決策。了解避災區域、疏散路線和避險措施,是公眾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關鍵。作為氣象災害的直接響應主體,積極參與社區防災減災工作也是公眾的責任。社區是災害發生時最基層的組織單位,加強社區防災減災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災害損失。公眾可以參與社區的防災演練和應急演練,熟悉防災設施和救援措施。在災害發生時,相互之間的幫助和支持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此外,國際合作在治理氣象災害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共享經驗,共同研究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此次京津冀暴雨與2021年12月的馬來半島洪水在形成機理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2021年馬來半島洪水同樣是在超強臺風“雷伊”登陸期間爆發,這表明氣象災害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共性。因此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應對和減輕類似事件造成的損失。
總而言之,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越發頻繁已成現實,為此,需要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和監測系統,注重城市規劃中的風險評估和自然保護屏障,以及加強與公眾合作、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國際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與其他國家和組織共同研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策略。只有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在未來可能更為頻繁的氣象災害中更加堅定和有效地應對挑戰,更好地保護城市和居民的安全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