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通往上海千家萬戶每一度電背后的“綠色賬本”正變得更加明晰

2023-8-16 10:16 來源: 上觀新聞

  “上海生態變好了,小動物也多了起來,可是對電力巡檢來說卻增加不少難題。”首個全國生態日前夕,記者走訪國網上海電力多個點位發現,在不斷與保護生態各方面的磨合中,不少基層電力人員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減少電網對動物的傷害、增加電網通路的生物多樣性、更少的燃油碳排、更多的工藝創新……在他們心中,通往上海千家萬戶每一度電背后的“綠色賬本”正變得更加明晰。

  半年找到1070個鳥巢

  在“網紅景點”上海青西郊野公園,路邊一排電線桿并不起眼,但仔細一瞧卻是“全副武裝”:電線桿底部被鐵網圍住,以免路人和野生動物的觸碰接觸,電線桿柱體安裝了防蛇網,變壓器附近還有松鼠擋板,紅色驅鳥器在電線桿頂部同樣醒目。

  “近年來,上海的生態持續改善,諸如鼠類、蛇類等小動物日益增多,也發生了多次因小動物靠近、破壞電力設施引起的線路跳閘,有時候我們還能在跳閘地點附近發現蛇、松鼠等尸體。”國網上海青浦供電公司運檢部員工劉昊告訴記者,他們從阻斷動物在桿塔上的爬升路徑、隔離帶電部位與接地通道的原理出發,研制并安裝了針對不同設備的防護罩及絕緣擋板,減少了放電短路對小動物造成傷害的可能性,也同步提升了電網供電可靠性。

  針對朱9萬隆和泰41丁家港兩條電網通路附近小動物頻繁出沒的情況,國家電網已在兩條線路全線安裝了防護措施。

  由于電力桿塔普遍離地超過1米,而鳥類恰有喜歡在高處筑巢的習性,電力桿塔上往往搭有鳥巢,而這些鳥巢對電網運行其實也是一種隱患。劉昊透露了一組數據: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他們在電力桿上發現了1070個鳥巢,其中不乏紅隼、珠頸斑鳩等國家保護物種。“尤其是秋冬季節,鳥巢一旦淋濕,容易引發短路,加之郊野公園植被茂密,火災風險陡增。”

  從驅鳥風車到橫擔占位器,從超聲波驅鳥器到聲光電多功能驅鳥器,電力人員甚至嘗試在電網沿線安裝人工鳥巢,都在防止鳥類靠近電力設施,保護電網安全的同時也保護了鳥類。

  增殖放流近100萬尾水生物種

  電網在建設過程中,也難免對當地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如何平衡建設與生態保護,上海電力人嘗試著做一些“加法”。

  “崇明輸變電工程塔基所在區域是長江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灘涂,但工程建設將實現崇明島電網的最高電壓等級由220千伏提升至500千伏,實現江蘇南通和上海崇明的電網連接具有重要的意義。”國網上海電力建設咨詢公司項目經理陳顯峰介紹,為確保建設發展與水源生態保護實現平衡,公司對保護區灘涂范圍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課題,嚴格執行環保水保要求,全力減少因施工對周邊環境植被、水域等造成的影響。

  在崇明區相關部門指導下,國網上海電力在上海崇明橫沙漁港的500千伏崇明輸變電工程長江大跨越段開展長江口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生胭脂魚7500余尾、中華絨螯蟹6萬余只、雙齒圍沙蠶80萬尾。

  “在放流后我們還持續跟蹤監測放流成效,對增殖放流的魚苗樣本進行生態跟蹤,收集樣本的生態分布活動數據,以進一步優化今年10月份的第二次放流方案。”陳顯峰介紹,增殖放流也是對長江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的一項重要內容。

  單個港口每年減油500多噸

  “以前用的都是柴油發電機,烏煙瘴氣的、噪音還大,用上岸電后,這些困擾都沒了,能耗成本也降低了。”船主李先生的船舶停靠在上海大治河西樞紐,正用岸電設備進行充電。做船運接近20年,以往都是用柴油發電機,如今陸續用上了岸電,生活環境和成本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岸電”顧名思義是指岸上電力,該系統可為靠港船舶的整體設備提供電能,以電代油,滿足船上生產作業和船員的生活用電需求。大治河西起黃浦江,東至長江入海口,其西樞紐的年吞吐量達2900萬噸,在大治河西樞紐裝配岸電系統對大氣污染防治、改善長江水源質量有著重大意義。

  自2022年6月,國網上海電力便著手開展大治河西樞紐岸電系統建設。項目結合靠港船舶載量和實際需求,在停泊區沿岸線合理規劃并建成岸電充電樁20套,總計容量達到1200千伏安,可同時滿足80艘船同時用電。

  根據測算,該港口停泊船舶一年的用電量約為230.4萬千瓦時,岸電系統投入運行后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541噸、減排碳氧化物1687噸、氮氧化物5.5噸、硫氧化物6.4噸和煙塵1.16噸。

  以岸電替代傳統燃油輔機發電的供能方式不僅有助于減碳環保,也為船舶和船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經對船方的走訪調研,目前散裝貨船用柴油輔機發電平均成本為2.86元/千瓦時,按照預估岸電服務費1.64元/千瓦時的岸電價格,相比傳統用油可節省約43%的船方用能費用,價格上的優勢和充足的配套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船方加入“油改電”的行列中。

  目前,國網上海電力已累計完成99套岸電設施建設工作,累計裝接容量超過2.1萬千伏安,實現主干河道基本覆蓋。

  24個綠色變電站正陸續投運

  除了電網的綠色運行,傳統的變電站也面臨“生態轉型”的痛點,特別是在濕地公園、生態保護區等區域,變電站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鐵皮盒子”。

  8月中旬,毛家角村剛下了一場暴雨,工作人員就開始檢查毛家角110千伏變電站內透水路面雨水滲透情況。“變電站雖然占地不大,但仍有地面硬化的情況。”國網上海青浦供電公司項目經理樊汝森介紹,毛家角變電站內部道路上鋪設的透水路面磚增加了路面的雨水滲透量,透水路面磚可通過日照,蒸發磚下儲存的水分,調整局部溫度和濕度,對生態微循環也有一定裨益。

  毛家角變電站于今年6月中旬投運,是國網上海電力建設的24個綠色變電站之一。毛家角變電站建筑物整體采用裝配式鋼結構,試點應用了一體化金屬屋面光伏系統,即用不銹鋼金屬屋面代替傳統混凝土屋面,直接在金屬屋面上一體化安裝光伏發電系統。該套光伏系統在低輻照條件下的轉換效率高于普通光伏系統,在早晚時段、多云天氣時有明顯優勢。站內設備還首次采用六氟化硫和氮氣的混合氣體作為替代氣體,減少六氟化硫使用量約70%。

  “我們還首次試點采用了圍墻原位3D打印技術。”樊汝森表示,與傳統施工需搭建模板和腳手架相比,原位3D打印技術可替代濕作業,在節省人工、減少耗材的同時更加清潔安全。另外,毛家角站全面應用基于視頻分析智能識別的“一鍵順控”系統,將變電站單條線路由帶電運行轉至冷備用狀態的操作時間由原來的10分鐘縮短至2分鐘,全面推廣上海電網設備倒閘操作邁入“秒速”時代。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