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以下簡稱“杭州亞運會”)產生47枚金牌,涉及射擊、滑板、游泳、電子競技等13個項目。在
北京、廣州之后,中國第三次舉辦亞洲最高規格的綜合性運動會,向著“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目標,杭州亞運會紅利持續釋放,智能化與數字化理念貫穿場館建造和改造利用始終,從推進全民健身到在發展中改善民生,再到放大亞運紅利造福于民。秉持“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杭州與寧波、溫州、紹興、湖州、金華5個協辦城市,通過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升級理念,為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與魅力。
56個競賽場館主打綠色理念
之江大地上,亞運會拉開帷幕。據新華社,來自亞洲地區的1.25萬余名運動員在40個大項、61個分項、481個小項上展開角逐,報名人數、項目數量、賽事組織復雜程度均為歷屆之最。
場館的建設、改造、賽后利用,成為成功舉辦亞運盛會的關鍵一環。
亞運會主體育場——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也同樣備受矚目。公開資料顯示,從高空俯瞰,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猶如一朵盛開在錢塘江畔的蓮花,因此也被親切稱為“大蓮花”,是目前國內第三座可容納8萬人以上的體育場。此外,還采用了冰蓄冷系統,夜間制冰蓄冰、白天融冰釋能,減少高峰用電負荷。
作為一場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杭州亞運會在“秀出”硬件實力的同時,也找到了許多辦賽“綠色密碼”。
在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56個競賽場館中,新建場館僅12個,其余均為舊館改造提升而來。此外,還包括改造場館26個、續建場館9個、臨建場館9個,另有31個訓練場館、1個亞運村和5個亞運分村。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理念融入在亞運場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的全過程之中。既節約了辦賽成本,又有利于賽后惠及百姓。
其中,富陽水上運動中心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用作場館中庭、水系及噴泉、灌溉,每月可節省35%的水,平均每天節水約1000噸。
以亞運會為契機,杭州早在2022年及以前便陸續開始了對周邊基礎設施的更新升級,更是為綠色出行做足了準備。數據顯示,亞運村內軌道
交通站點800米覆蓋率達90%,綠色交通出行率達75%。同時,杭州快速路總里程突破480公里,軌道交通方面,3、4、7、9、10、19號線等線路陸續投入運營。
投資分析師高嘉指出,比賽場地為運動員發揮出最佳水平創造了高水準的環境,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觀賽環境,周邊基礎設施在亞運契機下的更新迭代更能促進亞運紅利更大程度地惠及于民。
把再利用想在建設之前
立足公共屬性,積極進行商業開發,多元化利用場地,為加強場館的綜合利用,杭州亞運會把再利用想在了建設之前。
對于場館來說,最大的綠色和可持續是讓場館在亞運會結束后,可以持續、高效地為全民健身使用,避免賽后閑置情況?!熬G色亞運”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亞運場館設計師代表裘云丹指出,比如,在黃龍體育中心的改造項目中,整合開放了籃球、網球、游泳等13個全民健身項目,每天可容納6000余人次。另外還設計了一條1000米長的空中跑道,如彩虹環繞體育場一周,供市民健身使用。據統計,截至8月底,僅空中跑道就吸引了近40萬人次的市民前來鍛煉健身。
具體場館方面,淳安界首體育中心將山地自行車場地納入格林7號公園項目一體規劃,圍繞戶外運動、自然探索、課程定制三大模塊進行功能與品質提升,建成綜合性戶外運動研學樂園,目前已建成主題樂園6家,水上運動、綠道騎行、山地越野等時尚型、沉浸式體育旅游項目32個,計劃年均吸引游客300萬人次以上,實現年度旅游收入19億元以上。
體育愛好者黃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非常期待亞運會期間的各種比賽和活動,同時也為我們的城市發展和形象提升感到自豪,而且城市里有了更加豐富的體育場地和休閑、娛樂設施,成為市民健身、娛樂的場所,豐富了生活”。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指出,賽事場館的利用需要長期的規劃和戰略,在設計、建設初期就對復合化利用有所規劃,同時考慮
市場和需求等因素的變化。
打造“國際賽事之城”
以惠民為目標,扮靚城市環境的同時,杭州亞運會還將帶動體育產業。
據新華社,亞運賽事刮起運動風潮,帶動體育經濟、體育制造擴容增質?!笆澜绯小绷x烏今年上半年出口體育用品總額達35.2億元,同比增長22.5%,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體育用品訂單越來越多。
以大型國際賽事為契機,體育熱在城市發展中發揮可持續作用,實現體育與文商旅融合發展,已經有城市給出了樣板。2019年剛剛實現脫貧摘帽的張家口市崇禮區,如今已成為滑雪場度假村云集、上下游冰雪產業入駐、超3萬人進入冰雪和旅游行業就業的“滑雪勝地”,在2022-2023雪季(2022年11月14日-2023年5月3日)接待游客222.6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6.22億元。
利用亞運綜合效應,打造城市發展的新引擎。據杭州體育局官方微信,杭州體育緊抓亞運會籌辦舉辦重要契機,以打造國際賽事之城為目標,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利好之外,大型體育賽事活動也會給城市帶來挑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指出,“通常情況下,大型賽事場館賽后利用的首要挑戰就是利用率不足的
問題,尤其一部分場館具備賽事的專用性和限制性。因此,這就需要賽事場館在設計和建設之初就應該考慮到賽后的利用,并進行清晰的規劃和設計,以確保場館不會閑置”。
吳麗云談到,賽事場館轉型利用時,往往會在作為其他賽事活動訓練、比賽場地的同時,承擔接待游客參觀業務,也作為演出等文化活動場地,這些活動有效拓展了場館功能,極大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和商業收益。因此,賽事場館利用與城市文旅業態的結合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與文旅、賽事活動的結合,場館無疑能夠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但也要注意到,大型賽事活動帶來的流量紅利不會長期停留在高位,需要借力賽事的影響力去盤活場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