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閔行開發區”)是國家級開發區中占地面積最小的工業開發區,已實現經濟增長和
碳排放基本脫鉤。
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22年年底,閔行開發區一“減”一“增”成效顯著,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增加超過60%,碳排放總量下降超過40%。作為上海首批零碳創建園區中唯一的產業園區,還建成了西門子高壓開關、西門子開關、吉田拉鏈和三菱電梯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服務企業打好節能“底”
在閔行開發區,流動著一條“綠色動脈”,熱網管道已覆蓋園區。
這條“綠色動脈”最早源自企業需求。前幾年,上海西門子高壓、米其林輪胎、艾仕得、科赴中國等一批跨國頭部企業,為了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紛紛提出供熱替代需求。
閔行開發區設立于20世紀80年代的“初代”產業園,彼時節能減碳的理念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明晰。“我們和能源企業合作引入集中蒸汽供熱項目,但是熱網的管道口徑大、很多深埋在地下,這對園區鋪設將近40年的老管網帶來了挑戰。”閔行開發區黨委書記秦勇坦言。
園區和建設方反復研究論證,花費兩年時間,協調解決了過河、過路、過地鐵沿線、路由變更、
交通組織等等技術和管理
難題,最終實現了管線貫通。
新的能源供應渠道也在孕育當中。在園區內還隨處可見太陽能光伏板,如同一塊塊大號“充電寶”。數據顯示,閔行開發區已有16家企業建設了光伏項目,每年光伏發電量已超過1000萬度,占園區整體用電量的2%左右,未來,這一比例還會繼續提高。
園區一以貫之的“騰籠換鳥”理念也為綠色工廠生根發芽留足空間。在上海凱士比泵公司擴大
石化能源高效能泵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現場,塔吊林立,工程車來往穿梭,工人們正全力沖刺項目建設。明年6月,一座綠色、數字化全流程
化工流程泵工廠將拔地而起。
這個在建工廠,是對原有老舊廠房進行拆除與改擴建。在前期準備階段,企業還遇到規劃方面指標變更的難題,閔行開發區協助企業共同探索解決路徑,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資信心。“這個制造基地的建立,在中國,為中國,為世界。”上海凱士比總經理姚夢興表示。
在秦勇看來,創建綠色園區是閔行開發區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然選擇。如果能夠立足制造業,在產業能級提升的同時實現努力實現“
碳中和”,可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開拓發展新賽道,也意味著走通了一條園區高質量發展之路,給其他兄弟開發區提供參考。
從頂層設計出發,閔行開發區還和環境科學專家團隊合作,排摸園區碳排放具體情況,出臺零碳示范園區創建行動方案,對未來的節能減碳進行規劃。通過園區的統計中心,獲取企業每個月的經濟產出、耗能情況等,有的重點用能企業還可以做到24小時監測。
“點綠成金”的效果是顯著的,今年1月至7月,閔行開發區51家規上工業企業工業產值313.98億元,同比增長8.04%;59家外資企業實現利潤31.09億元,同比增幅30.71%。其中,有10家企業產值同比增幅超過兩位數,1家增幅超過三位數。
企業和園區的“綠色”互動
綠色轉型,讓企業獲得了新發展。記者了解到,凱士比新工廠將配備6000多平米的太陽能光伏板,統一管理電源、降低
電力損耗的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可循環利用雨水資源的雨水收集系統,從各個方面響應“綠色化”的發展戰略,投運之后,將打開石油化工領域的新
市場,每年可新增4.5億元產值。
上海西門子高壓公司總經理鄭峰介紹,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西門子高壓近年來一直在開展零碳、零毒、零氟的環保型Blue GIS產品的引進和國產化工作,在零碳開關賽道展現出領先優勢。車間出產的72.5kV環保型GIS設備已成功投運全球批量應用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電投神泉二海上風電項目。今年上半年,上海西門子高壓實現銷售收入和利潤較同期翻一番的業績,預計全年訂單增幅40%,其產品除了供應國內,還將出口至全球五大洲超過50個國家地區。
外資企業在環保方面的先進理念和做法,也在啟發、影響和推動園區整體綠色低碳發展。閔行開發區牽頭成立了上海市首個綠色共同體——閔行開發區綠色共建聯盟,園區與企業平等溝通,共同制定全年工作計劃,每家企業都有目標和具體舉措。今年,還探索建立了綠色低碳“領跑者”、“踐行者”制度,引導更多企業加入到綠色低碳實踐中來,得到了企業普遍支持。
秦勇表示,園區內還有一些高耗能、低產出企業,將成為下一階段的調整對象。閔行開發區也會以以時間換空間,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市場化手段和多種方式,逐步調整園區的“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業。對標整個上海未來產業導向,引入更符合都市產業新要求的企業入駐,實現“騰籠換鳥”、能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