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助推低碳生活新風尚形成 上海減碳凝聚小善之力

2023-11-28 14:36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 王默玲、何欣榮

剛剛落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零碳進博、零塑辦博”的標語隨處可見。本屆進博會在首次實現全綠電辦展的同時,還首次引入了展會碳普惠機制,個人看展綠色出行、塑料垃圾回收投放等行為,都將被記錄到上海市個人碳賬戶,進行碳積分的轉換、查詢與消納。

碳普惠是推動消費端減碳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全社會從生活的點滴之處改變碳排放習慣。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掃碼騎車、舊衣舊鞋回收、外賣無需餐具……這些綠色生活方式帶來的減排效應將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助推低碳生活新風尚形成。

在上海,碳普惠的推廣普及正在加速:《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公布、首個區級碳普惠平臺亮相、碳普惠綠色出行示范場景推出、《上海市碳普惠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政策接續落地、舉措逐步細化,個體減碳行為有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當這些小善之力被不斷激發后,終將凝聚成全社會實現“雙碳”目標的磅礴力量。

初嘗甜頭

在第六屆進博會期間同步舉行的首屆中國碳市場大會上,《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獲悉,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3.8億噸,累計成交額206.6億元,市場活躍度穩步提升。“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我們不僅要抓重點、抓大企業,也要充分調動‘小、雜、散’的減排意識。”遠景碳管理業務總經理孫捷說,不同于全國碳配額市場面向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面向其他企業和個人的區域碳普惠,是一種市場化、面向更大范圍、普惠型的激勵機制。

“碳普惠體系中的個人碳賬戶就是將每個人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中減少的碳排放記錄下來,積累到一個賬戶中形成碳積分。未來,個人通過碳積分與禮品兌換、信用卡額度、綠色貸款等產生關聯,甚至可以將碳積分拿到碳市場交易。”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謝曉敏說,“個人碳賬戶好比居民的綠色賬本,只要堅持綠色生活方式,就能得到實惠、嘗到甜頭。”

這個甜頭,上海有市民已經嘗到。

在2023年“全國低碳日”上海主場儀式上,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共同發布了上海市碳普惠綠色出行示范場景,市民通過公交、地鐵、輪渡、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獲得個人碳普惠減排量。

2023年上半年,3名上海市民代表通過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取得顯著的減排效果,用碳減排量兌換了“綠色暢行專屬權益卡”,兌換即日起3個月內,可使用“隨申行”App免費乘坐市內公交、地鐵、輪渡。

“半年里我坐了195次地鐵、146次公交,總共減少碳排放705.23千克。”上海市民韓先生表示,沒想到綠色出行“小舉動”,竟能積累減碳“大益處”,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激勵,“真是備受鼓舞”。

記者從正在試行的“上海市碳普惠綠色出行平臺”上看到,使用“隨身行”小程序刷碼乘坐公共交通,或者掃碼使用共享單車,就能夠積累“減排量”,兌換“碳積分”。在頁面的“低碳商城”中,足量的“碳積分”可以零元兌換漱口水、大麥茶等,還可以折扣價購買居家日用、休閑美食等商品。截至目前,已有多名用戶2023年累計二氧化碳減排量超過1噸。

逐步推進

2022年,《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發布,提出“到2025年,上海將形成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構建相關制度標準和方法學體系,搭建碳普惠平臺,并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

根據該方案,上海將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擴大”原則,將個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為逐步開發為標準化的個人減排場景,繼而探索建立面向公眾的個人碳賬戶體系,在部分區域先行開展個人減排場景可行性評估和申報評估試點工作。上海市民可以普惠積分換權益、普惠積分換榮譽等方式實現個人碳普惠減排量的消納。
綠色出行碳普惠只是開了個頭,越來越多平臺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并賦予價值,讓碳普惠走進更廣闊的世界。

2023年6月舉行的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上,上海市首個區級碳普惠平臺——黃浦區碳普惠平臺用戶端及管理界面上線發布。除了綠色出行,在線生活繳費、綠色在線辦公、舊物回收、環保減塑、電子小票等更多低碳行為被納入到碳普惠場景中。

一個試點的出行場景,一個示范的區級平臺,上海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在規范、有序中逐步推進。

11月1日,《上海市碳普惠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從碳普惠方法學管理、減排項目和減排場景管理、減排量簽發、碳積分轉換和碳信用記錄、減排量和碳積分消納共5個方面明確了24條具體辦法。

其中,碳普惠減排量交易主體更加多元化。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個人等交易主體只要符合規定,都可以直接參與減排量交易,或委托機構打包開展減排量申請及交易。碳積分消納途徑也更多層次,鼓勵有意向的主體參與搭建碳積分商城,個人可以在碳積分商城使用碳積分兌換商品、服務等權益。

“今年推出的管理辦法,是把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的‘骨架’先搭建好。明年,我們會漸次推出一些碳普惠平臺,落地更多的碳普惠示范應用場景,為碳普惠體系充實‘血肉’。到2025年,我們希望看到上海的碳普惠體系能夠實現‘血脈循環暢通’。”相關工作人員解釋道。

據了解,上海未來將運用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降低碳普惠各主體的參與成本,通過商業、政策、減排量交易等多種渠道幫助其實現價值,加快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碳普惠體系。

綠色生活

上海碳普惠推廣普及已然加速,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激勵更廣泛的公眾自愿參與到“雙碳”行動中,還需要不斷摸索。

“實施個人碳賬戶,一般而言有三個步驟:一是收集數據進行碳減排的核算;二是給個人建立起碳賬戶;三是對個人碳賬戶的積分進行資產化的轉化。” 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說,“實施的關鍵就在于‘入口’的碳排放計算與‘出口’的積分轉化上。”

個人綠色低碳行為的場景相當繁雜,如何科學而準確地計算日常行為的碳排放量,也需要不斷完善。

“就拿買一瓶牛奶來說,外包裝材料不同,運輸半徑不同,碳排放也會有差異。”孫捷說,“對于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區域碳普惠機制,目前各地都處于摸索階段,這套標準與方法的建立有賴于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

碳積分的資產化,需要明確清晰的標準。在不同的平臺兌換商城里,有的兌換一桶方便面、一瓶礦泉水等權益,需要1千克低碳能量,但有的平臺兌換“市政交通一卡通5元充值卡”“5 元直減打車券”等權益,則需要100千克低碳能量。僅僅是換個平臺,碳積分就“貶值”了。

孫捷觀察到,雖然沒有強制的控排要求,但越來越多的消費品企業正自愿參與到減排事業中。“居民如果選擇低碳產品,勢必會產生傳導效應,倒逼上游的消費品企業開發設計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產品。”

在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首席專家賈峰看來,養成綠色生活方式,除了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還有很多公共服務需要不斷完善,為個人踐行綠色生活提供便利”。

“以騎車為例,通過騎行減碳,首先要騎得安全,這就需要交通部門設計或拓寬自行車道。再次是騎得舒服,夏日炎炎,大家都希望在林陰下騎車。建設專門的綠道,需要交通、園林和規劃部門通力合作。總而言之,倡導綠色生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賈峰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