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流域之一,流域總面積3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3.3%,流域內人口密集,總人口約1.5億人。然而,流域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1.3%的海河流域,卻承擔著占全國13%的GDP、10%的糧食產量和人口用水任務。近10多年來,海河流域水污染一直位居我國重污染河流之首,支流和干流斷流現象嚴重,可謂“有水皆污、有河皆枯”。隨著京津冀地區的快速發展,海河污染已成為制約流域發展的主要因素,治理迫在眉睫。
為保障海河流域水環境安全和水生態健康,“十一五”期間,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水專項”)啟動“海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與水質改善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以下簡稱“海河項目”)。
海河項目的實施,明確了海河治理路徑,突破了非常規水源補給河流生態濕地工程系列關鍵技術與集成技術,創新了化學需氧量流域
減排新模式,實現了低污染水再生資源化利用,有效支撐了京津冀高度缺水區域水生態建設。
海河流域水環境面臨挑戰
海河流域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同時,海河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流域內工業門類眾多,技術水平較高,主要行業有
冶金、
電力、
化工、機械、電子、煤炭等。經過多年發展,海河流域形成了以京津唐以及京廣、京滬鐵路沿線城市為中心的工業生產布局。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已在流域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隨著京津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河流水污染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海河流域雖有
北京、天津等經濟較發達地區,但大多數城市的經濟發展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流域高耗水、重污染行業比重仍然較大,用水量大導致水資源非常緊張,區域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
問題突出。” “十二五”河流主題組組長、海河項目負責人單保慶表示。
2005年,海河全年期流域參加評價河長1.1萬公里,全年優于或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河長4751.1公里,占評價河長的40.2%。受污染河長7057公里,占評價河長的59.8%,其中嚴重污染河長有6329公里,占評價河長的53.7%。在海河流域的67個國控斷面中,46個尚未達到功能要求,占68.7%。
2010年北京水資源公報顯示,北京總用水總量35.2億立方米,而全年水資源總量僅23.1億立方米,雖比2009年多6%,但比多年平均值少38%。北京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4億立方米,但是從1999年以來,北京進入連續枯水期,地表水資源量衰減59%,地下水資源量衰減37%,入境水量衰減77%。而同期北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減少到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北京成為全國人均水資源最少的地區。
除了水體污染和水資源不足,海河流域嚴峻的水資源形勢還具有其特殊性。據了解,由于海河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不足,加之開發利用過度,導致平原段河流以非常規水源補給為主導。近50年來,海河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呈下降趨勢,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高達67%,遠超國際公認的40%上限。這使得海河支流北運河等重污染河流,廢污水補給量超過60%以上,成為典型的“污補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