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01:10 來源: 《環境與生活》雜志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2月1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會期長達12天。會上,來自195個國家與地區的約1萬名代表,希望起草一份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具體量化協議,繼而于2015年12月在巴黎簽署,并于2020年生效。而此前的11月12日,中美兩國元首在北京發布聯合聲明,中國首次承諾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那么,碳排放峰值這一概念如何理解?有哪些曾經的排放大國已經達到了碳排放峰值?這些國家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各國碳排放精細量化
一般而言,溫室氣體排放峰值是指“在所討論的時間周期內最高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在溫室氣體排放量中一直占絕對多數,所以簡稱“碳排放峰值”。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將峰值定義為“在排放量降低之前達到的最高值”。該報告同時指出,排放量盡早達到峰值是其濃度穩定的前提條件。只有當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峰值并開始回落時,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才能趨于穩定,穩定的濃度越低,排放峰值就會越早出現。
一旦排放峰值的年份及相應排放量確定,全球的排放空間也就基本被鎖定,碳排放將對主要排放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剛性約束。中國在碳排放大國行列中“崛起”雖晚,但是勢頭最猛,于2006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穩居首席。而美國則是迄今為止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總量最大的國家,需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最重。所以,中美聯手行動對于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意義可謂重大。
美國彭博新聞社在報道中稱,為實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中國在未來這些年中需要生產的核能約為2014年底核能生產總量的67倍,或太陽能總量的30倍,或風能總量的9倍!這幾乎相當于目前美國全部非礦物燃料能源的生產能力。對美國而言,要實現協議,20年間需減排的二氧化碳量約十六七億噸,比日本全年的排放量還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可想而知。
但是,由于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碳排放峰值這一概念對于兩國的意義不全相同:對于中國,這是一個將來時,是需要通過全方位的努力使其更早到來的預測數值;而對于美國,碳排放峰值是早在2007年就已然實現的過去式。
美中日德法電力和熱力生產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圖(1971~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