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新能源公司黨委副書記李光明在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透露,截至2023年10月,中國在運營的光熱發電項目僅有8個,總裝機規模588 MW。一個50 MW的光熱發電項目可帶來的年減排量約為8萬噸,即相當于8萬個CCER。
根據復旦碳價指數,2023年上半年,全國碳市場參與者對CCER的價格預期一直停留在60元/噸以下,隨著碳價走高,市場對CCER價格的預期也在9月登上60元/噸的臺階,11月達到68.9元,逼近配額(CEA)價格。
“由于在市場普遍認知中,造林碳匯的項目質量相對更好,因此在自愿消費的驅動下,造林碳匯類的CCER可能有輕微溢價?!绷至⑸肀硎尽?/div>
不過,由于全國碳市場對CCER的抵銷使用未規定類別限制,因此四個領域的CCER價格大概率趨同。“除非地方試點碳市場對不同領域的CCER規定不同的準入門檻,否則目前已獲批的四個領域的CCER價格不會出現太大的分化?!?宋雨彤對界面新聞稱。
需求面上,據林立身介紹,CCER最大的需求來源,仍然是全國碳市場。近年國內自愿碳市場(即機構或個人自愿抵消,用于中和
碳排放)的規模也在快速增長,但目前仍貢獻較小比例的需求量。
除全國碳市場、地方試點碳市場和少量有抵消需求的自愿買家外,跨境碳交易也是近期市場參與者關注的潛在需求來源。
但碳抵消在國際市場中并非主流。
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 (WRI) 可持續轉型中心研究員張文佺向界面新聞表示,CCER本質上是用于抵消(offset)碳排放的一種機制 ,以科學碳目標(SBTi)為代表的國際氣候倡議基本都主張“優先直接減排”,對所有類型的碳抵消應用于企業氣候目標,有諸多限制。
根據央財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的數據,在目前國際自愿減排市場中,VCS、GS等由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其他機制方面,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各國正在《巴黎協定》第6.4條框架下談判以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自愿碳市場,但相關談判在日前召開的氣候大會上未能取得進展。
對于跨境碳交易,宋雨彤表示,相較《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落地,CCER更可能優先被國際
航空業碳抵消和減排機制(CORSIA)認可。
“《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談判涉及的影響因素太多了?!?她稱,盡管目前CCER不在CORSIA下一階段受認可的
碳信用機制中,但未來或有機會被納入。
全國碳市場將擴容,但步調慢于規劃
“預計第三履約期會有新行業的加入,就目前市場推測而言,
水泥和電解鋁被納入的概率最大?!?/div>
宋雨彤表示,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增加,側面意味著碳市場在促進減排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截至目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
電力行業,共2000多家電力企業需要履行清繳碳排放配額的義務。
根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前夕,時任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該部門會議上透露,“十四五”(2021年-2025年)期間,將把
鋼鐵、水泥、
化工、電解鋁、
造紙等其他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
“'十四五'期間八大高碳排行業都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說法由此流傳開來。但目前距離“十四五”收官僅剩兩年,該時間表或被推遲。
“目前還不確定第三履約期會不會有新行業的加入,以及最終是哪些行業?!绷至⑸肀硎?,生態環境部在此前發布的碳排放報告與核查通知中,對水泥、電解鋁、鋼鐵三個行業的要求區別于其他行業,由此推斷,這三個行業可能優先納入全國碳市場。
林立身介紹,相較
石化、化工等行業,上述三個行業的工序簡單,碳排放測算及確定配額分配方案較容易。
“行業擴容會給碳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要看接下來政府部門對工業行業設定的基準值水平?!彼斡晖Q,值得留意的是,相比電力行業,水泥、電解鋁等工業行業與下游消費市場間的價格傳導效應更強。
有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推測,政府部門可能不會向工業企業施加較大的減排壓力,因此,最終碳價的走勢還將主要由電力行業的基準值所決定。
當前全國碳市場采用基準線法計算碳排放配額發放量,基準值越高,企業可免費獲得的配額數量越高,減排成本越低。第二履約期中,生態環境部下調了針對電力行業的基準值。
此外,上述兩位分析師預計,新CCER進入市場后,對全國碳市場碳價的沖擊很有限。
“政府部門在制定配額分配方案時,可能已經考慮到CCER進入會增加供給,從而調整配額的發放量,使得供需相對平衡?!?林立身分析。
林立身表示,除上述因素外,是否引入投資機構、上線
碳配額期貨也是接下來全國碳市場值得關注的變化。
市場機制能為中國帶來多大的減排效力,一直備受關注。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曾介紹,中國的減排工作是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根據《國家碳市場評估報告》,隨著減排潛力減小,行政命令型政策的邊際減排成本常常大幅增加。
宋雨彤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仍在建設階段,主要目標是把碳市場建設得更加完備、有效,更有活力。待中國實現碳達峰后,全國碳市場會為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