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單位二氧化
碳排放量在2009年的基礎上再下降50%
與中石油不同的是,中海油選擇了
碳盤查,意為調整產業布局、制訂合理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海油在中國大型央企中,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比較突出。中海油表示,到2015年,單位產值的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09年的基礎上再下降50%。
也許,這可以解讀為中海油意圖在低碳發展方面彎道超車,追趕中石油。雖然兩家公司都是國內的石油巨頭,但中海油的量級與中石油不在一個層級。2010年《財富》全球500強名單中,中石油以1655億美元營業收入排名第10位,中海油則以30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第252位。
在中石油瞄準
碳交易之時,中海油開展了較為成體系的碳戰略,其2010年7月出臺了《中國海油應對氣候變化
政策》和《2010年中國海油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旨在倡導加大低碳能源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逐步進行碳評估、碳審計和碳披露。
“為完善組織結構,我們建立了氣候應對與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機構,隸屬于中海油健康安全環保部。”中海油健康安全環保部環保總監魏文普稱。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的系列活動之一,2010年9月,中海油啟動了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項目,具體落實之前發布的氣候應對政策。
“企業摸清家底,才能進行管理、操作、交易。而且,相信國家在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會越來越多,企業越早行動越好。”陳一然說。
中海油方面并未披露其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的結果,稱現在不方便對外公布。
雖然已經有了碳戰略的系統規劃,但是,中海油還沒開始進行碳交易,不過其也入股了國內的環境交易所,為
北京環境交易所第二大股東。
中海油更看重國內的碳交易,北京環境交易所是環境產品的交易平臺,不僅包括碳產品,還包括污染物、二氧化硫
排放權等產品。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政府今年要啟動排污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