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化解產能過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024-2-27 15:09 來源: 中國能源報 |作者: 渠沛然

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投入商業運營、海南煉化百萬噸乙烯項目成功產出丁二烯……2023年,國內多個大型煉化項目投產,千萬噸及以上煉油廠增至36家,石化行業規模發展再次進入快速增長期。與此同時,目前國內已公布、在建和擬建、計劃“十四五”末投產的乙烯產能還有3475萬噸/年。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屆時我國乙烯產能或將面臨產能過剩,其他基礎化工原料也將處于產能投放高峰。

“為緩解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矛盾,‘十三五’以來,石化產業持續創新并快速發展,高端產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矛盾有所緩解,但基礎產品和通用材料過剩狀況不僅沒有改觀,還呈日益嚴重之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表示,“可以說,化解產能過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果這種現狀不改變,我國石化產業就只能長期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徘徊,在產能過剩的漩渦里消耗。”

過剩問題凸顯

隨著恒力石化、浙石化、盛虹石化等為代表的新型煉化一體化煉廠崛起,我國煉化一體化總產能達7600萬噸。2023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總能力為94885萬噸/年,仍是全球第一產能大國。

另外,2023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積極布局中國市場,分別與華錦集團、榮盛石化、盛虹石化和裕龍石化等煉化企業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為這些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注入和穩定、長期的原油供應。

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帶來了產能過剩隱憂。

據業內人士分析,2025年之前,石化行業即將投產項目的平均新增產能占目前總產能的20%左右。也就是說,中國40多種大宗化學品,至2025年之前產能將會繼續增長1/5左右,個別產品新增產能將超過70%。大宗化學品新增產能壓力,無疑將導致市場供需矛盾進一步升級。

“長期以來,石化行業以規模論英雄,過分重視量的增加,而忽視質的提升。由這種傳統思路和發展理念作祟,又疊加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和技術瓶頸制約,導致大量投資主要用于擴大規模和增加產量,而投向結構優化和高端化、差異化方向的占比較少。”傅向升說,“這就造成今天鮮有一個基礎產品和通用材料的產能產量不是世界第一,而高端聚烯烴及其彈性體、高檔電子化學品和高純超純試劑、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卻長期依賴進口,或者有的關鍵單體和關鍵原料長期難以攻克,甚至存在‘卡脖子’難題。”

同質化競爭加劇

傅向升表示,“十三五”以來,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高性能纖維、高端膜材料等都取得了新突破和進步,但化解大宗基礎產品和通用材料產能過剩的效果不夠顯著,甚至有的產品產能過剩狀況有增無減,不僅影響石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困擾石化企業,更成為跨國公司高度關注和警覺的突出問題。

“當前產能過剩已經不僅是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等領域面臨的問題,連新材料以及與新能源動力電池相關的碳酸鋰、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等諸多產品,其在建、擬建產能都令人瞠目。”傅向升坦言。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占全球總銷量的56.9%,儲能電池出貨量占全球的87%,正/負極材料出貨量占全球約90%,電解液出貨量占全球85%,鋰電隔膜占全球市場80%。相關預測認為,如果任其無序擴能,到2025年全球動力和儲能電池的規劃產能將是全球需求量的12倍。

“有些產品,如果已規劃的擬建產能都能如期建成投產,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滿足世界市場的消費總量都綽綽有余。”傅向升說。

隆眾資訊咨詢部資深項目經理唐軍也指出,當前,石化產業鏈發展不均衡,行業正處于結構調整、提質增效、降低能耗的轉型升級關鍵時期,面臨著產品高質化、運營高效化、生產低碳化等一系列挑戰。“未來三年內,新一輪石化項目產能集中釋放,同質化競爭將加劇。”

多路徑求突破

在傅向升看來,化解產能過剩首先要轉變發展理念,石化企業應摒棄積木式操作和“只加不減”“以大為強”的拼投資、拼規模發展模式。“長期以來,國內石化企業主要以‘做加法’為主,未來‘加減并重,做強為要’更重要。”

“加減并重,做強為要”具體如何執行?

傅向升表示,一方面,不論是大型煉化企業還是中小型民企,都應當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轉型等,特別是以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為抓手,打造石化產業的新型工業化;另一方面,近年來,油氣勘探技術、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等重點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但創新能力不強一直是實現石化強國目標的最大制約。“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尤為重要。”

業內人士建議,大型煉廠資源量相對充足且具備較好的一體化優化條件,可以采取降油增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優先考慮做大乙烯規模,建設有競爭力的PX裝置,結合所處區域條件優化下游產業鏈,實現高端化、差異化發展;中型煉廠應控油增化、合理轉型。也可以考慮“特色煉油+特色化工”的精細一體化模式,立足現有原油加工能力,挖掘和延伸發展化工產業鏈的潛力;小型煉廠則應延伸帶動中下游石化產業體系規模發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進一步推進上游企業的整合置換。

另外,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措施是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國內化工領域大宗基礎產品和通用材料供過于求,而電子化學品、高純超純試劑等高端專用化學品和高端膜材料等國內企業供應不足,甚至高端膜加工企業用的原料樹脂大部分都依賴國外供應,新能源電池隔膜用聚烯烴就是其中之一。

“這說明,國內企業,不論是大型煉化企業還是中小型民營企業,通過創新和研發,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供給,拓展市場,進一步增加供應種類和型號,提升產品的質量水平和穩定性,并提升企業的供給能力十分必要,未來也有較大市場空間。”傅向升指出。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