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國家之一。2004年,日本消耗
電力超過8,5000億度電,而日本2003年的電力生產就達到10,376.70億度。由于國內能源資源匱乏,日本一直重視能源的多樣化,投入巨資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光能、氫能、燃料電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日本半數以上電力需求還是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來滿足。2002年日本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為12.05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5%。
1996年7月,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Keidanren)建立了一個以自愿加入為基礎的氣候變
化工業行動計劃,即『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自愿行動計劃(Keidanren Voluntary Action Plan,KVAP)』。這個計劃在1997年基本上覆蓋了日本82%以上工業排放和34個工業領域,要求工業和能源行業要在2012年
減排至低于1990年的排放水平。聯合會在2004年初步測算出,如果沒有自愿行動計劃,日本工業的排放水平會比1990水平多出3,8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參與這個計劃的日本公司可以使用CERs來抵扣其減排指標,可以購買清潔發展機制(
CDM)或聯合履約(JI)項目的
碳信用,因此,日本公司對CDM
市場具有強烈的興趣。
日本的《京都議定書》目標是2008-2012年間的第一階段,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削減6%。為此,日本于1997年12月成立了由內閣大臣組成的‘全球變暖預防總部辦公室’,負責日本氣候變化
政策的協調與執行,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承諾義務,為減緩全球變暖制定專門的有效地措施。該辦公室于1998年6月起草了《阻止全球變暖措施指南》,并于2002年3月得到日本政府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