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社區怎么激勵居民參與到快遞包裝的循環利用中,讓快遞包裝在社區里循環起來?

2024-4-17 10:39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丁波

202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320億件。龐大的數字背后,隱藏著巨量紙箱、泡沫塑料、膠帶等快遞包裝帶來的資源浪費和處理負擔。而作為快遞業務全鏈路的末端,社區居民的行動直接影響著快遞包裝的最終“歸宿”。

那么,怎么激勵居民參與到快遞包裝的循環利用中,讓快遞包裝在社區里循環起來?近日,記者參加了由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主辦的可循環快遞包裝激勵政策沙龍,來自社區、NGO、企業、社會創新團隊的環保達人們齊聚一堂,開展頭腦風暴。

成本高、回收難—— “可循環”推廣面臨重重困境

“大家聽說過可循環快遞箱嗎?”

“大家收到和使用過可循環快遞箱嗎?”

討論會上,主持人接連向大家拋出兩個問題,前者幾乎全場舉手,后者則只有寥寥幾人應和。這引出了可循環快遞包裝進社區的第一個困境——可循環快遞包裝本身“產量”較低。

“當前,居民參與循環包裝回收意識普遍較低,末端回收基礎設施不健全,包裝標準化問題使企業間共享共用難,導致循環周轉率較低,循環包裝整體運營成本偏高,丟失嚴重等問題。”京東物流資深包裝專家郭潤坦言。諸多原因導致可循環快遞包裝成本攀升,企業動力不足。

對此,寶潔大中華區供應鏈包裝創新總監楊萬敏也表示:“一直以來,寶潔都在不斷開發和推廣創新綠色包裝,但規模化應用時機還不成熟。因為高品質循環箱,必須有可靠的閉環回收為依托。”

那么在社區,現實情況如何?“我們小區就是大家所說的‘老破小’,‘60后’居民超過一半,循環回收的新觀念不易被接受。同時小區可利用空間有限,沒有多余位置設置循環包裝回收站點。另外,在快遞員送貨時,可循環快遞包裝往往需要占據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溝通時間,這也大大增加了快遞員的工作量……這些問題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難度。”濰坊九村居委會代表在交流中提出了現實困難,引發不少共鳴。

走進高校、街道、社區——“可循環”已開始有益探索

雖說困難重重,但各方已經開始做出很多有益探索。

“我們與京東合作,在高校開展的循環箱試點非常成功,回收率90%以上。”灰度環保市場總監王凱在分享中提到,從他展示的“高校循環箱鏈路”圖可知:校內師生從京東下單后,通過訂單分析,由京東倉庫揀選訂單進行循環包裝預包裝操作后進行派送。在回收階段,入戶派送的可循環快遞包裹,可現場預約時間由快遞員發起回收,或通過宣導環保理念、社交平臺分享、小額政策激勵、品牌方折扣券等方式激勵師生主動將循環箱投至固定回收箱或京東網點。最后,循環箱會從以上3個渠道再運回京東倉庫,完成循環。

在社區,循環箱服務也在嘗試。“我們聯合循環箱服務商,借用社區的生活垃圾分類驛站的空間,在驛站內配置回收裝置用于暫存,到達數量后循環箱服務商上門回收。同時張貼回收宣傳海報,居民參與回收循環包裝,可獲得積分或現金獎勵。”郭潤介紹,目前的效果也不錯,居民參與積極性比較高。

嘉興路街道,智能回收站已經在很多小區普及,備受居民歡迎。居民向智能回收站確投放可回收物后,可獲得相應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可在微信直接提現。該街道安丘居委會代表也在現場交流:“智能回收站對快遞箱的回收效果很好,回收倉體經常爆滿,我們一直在增加清空頻次。未來可循環快遞包裝進社區,我們也非常愿意嘗試。”

融入減量化、碳普惠——“可循環”的未來值得期待

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印發《深入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全面建立,電商、快遞行業經營者快遞包裝減量化意識顯著提升,大型品牌電商企業快遞過度包裝現象明顯改善,在電商行業培育遴選一批電商快遞減量化典型,同城快遞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比例達到10%,舊紙箱重復利用規模進一步擴大,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在政策指引下,快遞包裝減量化發展、可循環快遞包裝研發都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京東在快遞包裝減量化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努力,通過變更紙箱結構,采用瘦身膠帶、更薄的防水袋等措施,2023年實現減碳2414噸、減塑1.5萬噸。”郭潤說,“但是,包裝問題絕不是某個行業能夠解決的,需要供應鏈上下游密切合作,從源頭上著手改變傳統包裝設計理念。”

關于這一點,楊萬敏也提到:“在快遞包裝付費及循環包裝押金制度尚未建立時,大幅降低循環快遞箱成本+社會化資源化回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探索。”

除此之外,在本次交流中,來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副總經理李瑾分享了上海碳普惠的機制特點,通過項目及場景涉及,將小型項目、社區家庭與個人的減排活動進行量化、記錄,轉化成碳積分后進行權益兌換,若將可循環快遞包裝接入碳普惠場景中,能夠激勵居民參與和獲取政策支持,也不失為一種未來發展通道。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