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低碳生活踐于行 綠色發展煥新顏

2024-5-27 10:32 來源: 南方日報 |作者: 馬藝天

  每有效利用1份咖啡渣,相當于關閉一盞白熾燈3小時;

  每回收1千克廢紙可生產0.8千克再生紙……一個微小的動作,背后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擔當。

  廣州,作為全國最早開始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城市之一,推動垃圾分類從全社會共識向全社會行動轉變,形成“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垃圾分類新格局。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廣州堅持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擔當,作為惠及人民群眾的務實舉措,全面發力落細做實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各項工作,助力建設清潔美麗“無廢”城市。

  垃圾分類氛圍濃,習慣養成“聚人心”

  校園里,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開學第一課”活動成為開學季學生們關注的焦點。一場場活動中,垃圾分類的理念扎根學生們心中。

  如今,校園已經成為生態環境教育的主陣地。以廣州市執信中學為例,學校先后被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專項基金授予“生活垃圾分類時尚校園”榮譽稱號,被廣東省教育廳、生態環境廳評為“綠色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示范基地”。

  “我們在語文、英語課程中,設計環境保護、生活垃圾分類技術發展前沿等專題閱讀和寫作;在化學課程中,增加對現實生活污染物形成及其處理技術原理剖析,科學認識生活垃圾分類等,學校現有校本課程120多門,其中超過10%的課程涉及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廣州執信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在,在濃厚的宣傳氛圍下,全市258所中小學校創建成為市級垃圾分類教育示范基地、24所學校被評為省級校園垃圾分類教育基地。而學校也成為宣傳垃圾分類的前沿陣地。

  據統計,2023年全市學校教育系統采取“線下上課,同步直播”方式,舉辦秋季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開學第一課”活動,全市3874所學校約282萬學生(含學齡前兒童)接受了一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全面普及。市屬高校、局屬學校共開展“小手拉大手”等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實踐活動254次,輻射近20萬人次。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廣州在全社會關注生態文明、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讓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成為社會共識。從校園到社會,從一個學生到一個家庭,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廣州還充分發揮“志愿之城”的力量,將政府部門的“獨角戲”發展成為市民百姓的“大合唱”。

  近年來,市、區兩級廣泛發動在職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宣傳,回到社區參與“站桶督導”志愿服務,共同踐行垃圾分類。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分,是志愿者帶著我一點點熟悉起來的。”荔灣居民杜大姐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杜大姐也從一名志愿服務的受益者,變身成為廣州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的踐行者,“其實我們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宣傳和引導,我相信,通過廣州這樣廣泛的志愿服務,能讓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邊做一邊推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使命更加重大、舞臺更加寬廣。

  廣州打造“穗時尚”黨員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示范項目,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約30萬名黨員干部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60余萬人次,服務超過1000萬人次。2023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組織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5886場,上崗志愿者4.38萬人次。

  各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系統單位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力度,引導市民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好習慣。市衛生健康委利用“廣州健康通”微信預約掛號平臺,引導就醫群眾將生活垃圾與醫療廢物分類投放;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單位多措并舉抓好來穗人員、出租屋管理員垃圾分類知識學習培訓;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強化賓館酒店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宣傳引導,推動養成綠色低碳文明習慣。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天天講不吝千萬語,時時做不懼千萬事。在今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期間,廣州市城管部門舉辦垃圾分類科普活動、垃圾分類線上線下宣傳,營造濃厚的垃圾分類宣傳氛圍,點燃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熱情。

  就在這樣一場接一場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廣州圍繞節點、突出重點、打造亮點,著力推動各行各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的效果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和呈現在市民群眾面前,系列宣傳活動持續激發廣大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多種宣傳渠道擴大傳播覆蓋面,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齊抓共管有創新,蹚出減量“新路子”

  在暨南大學校園的郵政校園綜合服務中心(下稱“服務中心”),前來取快遞的學生在柜臺前整齊地排著隊,就在隊伍旁邊,一個包裝廢棄物回收箱(下稱“回收箱”)已經成為各個服務中心的“常駐嘉賓”。

  “以前很多同學取了快遞紙盒紙箱就扔掉了,現在取了快遞就直接現場拆開,紙箱紙盒放進回收箱,需要寄件的同學可以直接從回收箱里面取用。”廣州郵政校園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快遞網點、高校、社區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推廣使用可循環快遞箱豐box、π-box及冷鏈配送高密EPP保溫箱。”如今,電商快件未二次包裝率達95.52%,在推動垃圾源頭減量的過程中,快遞箱的回收已經覆蓋了全市500多個社區。

  對于一個行業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小的行為改變,但是對于一座城市的垃圾源頭減量,卻是實實在在的低碳成果。“在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指導下,廣州將焦點放在各行各業生產、銷售、使用環節,開展重點行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十二個專項行動,從源頭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各行業系統聚焦工作重點難點,秉承“難題不破不放過,目標不達不罷休,成果不出不撒手”精神,匯聚眾智、精準施策,多管齊下。

  如今,市場監管領域扎實開展生產、流通領域“限塑”專項行動和生產流通環節限制過度包裝專項行動;公園景區采用“分類分科”方式,加強科學養護,將廢棄枝干、樹葉藝術化設計制作成具有美學和生態價值的花藝作品,減少園林綠化垃圾產生……齊抓共管的工作氛圍,也離不開各行各業制度的保障。

  2019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將十二個專項行動納入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整體布局,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市教育局將校園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工作列入《2022年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安排》,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2022年生產、銷售、餐飲環節食品安全抽樣檢驗計劃》《關于2022年繼續開展塑料污染治理督導檢查的通知》《關于重申查處塑料污染相關違法行為的通知》系列文件,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垃圾分類納入新修訂的物業小區《管理規約》示范文本,推動落實《廣州市物業服務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

  一項項制度的落實,是廣州這座超大型城市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

  順應新時代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業宜居城市的發展要求,廣州不斷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機制,形成治理合力,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僅在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就達到34萬噸,星級酒店減少提供一次性用品65萬套,郵政快遞電子面單使用率達99.5%,快遞包裝垃圾減少0.41萬噸。

  完善基礎強功能,垃圾轉化“有效用”

  “阿姨,這是您那一袋塑料瓶的錢,您收好。”現場結付后,越秀區梅花村街道水均社區兩網融合點值班的鄒大姐熟練地計算出回收費用交給有廢品待回收的居民,站點外還有人在等候過秤。如今,融合點135.58平方米的室內需要每天用車清運兩到三次,這樣的場景也是廣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小項目惠及大民生”的積極探索。

  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一方面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垂直宣傳和監管,另一方面,也對廣州促進生活垃圾資源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環衛行業,部分環衛站創新預先制作上門回收服務聯系卡,由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社區居委會在辦理租賃登記和上門探訪時派發給業主、承租人,滿足居民清理服務需求。同時,街道與大型商業樓宇和物管小區進行對接,按照“統一流向、集中處理”的指引,建立交由街道環衛站規范處理的渠道,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如今,多個城區和街道都以環衛站為平臺,和企業協作建立了線上預約平臺與線下回收點,推進轄區內廢織物的回收。居民通過“鷗燕社區服務”微信小程序免費預約上門回收,并收取回收報酬;在線下,舊衣回收分點用于接收居民日常投放的廢織物。這樣的線上與線下雙重回收模式,提高了回收效率,增加了便民性,有效激發群眾積極性,為低值廢品回收工作長效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作用。

  視線轉向別處,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同樣也是推進垃圾源頭減量的“試驗田”。

  2023年,市林業和園林局推行“源頭分類+末端就地資源化處置”模式,實施園林綠化垃圾“分類收集+粉碎+快速分解+循環利用”閉環管理,資源化利用園林綠化垃圾1345.3噸。

  “比如在越秀公園,我們首先通過源頭收集分類,準確計量,把園林廢棄物分為枝椏材、草屑、樹葉、莖稈、花卉等類別,其中草屑、樹葉、莖稈、花卉在粉碎后利用集成式生物好氧發酵處理技術轉化為土壤改良劑,回歸田地實現有機基質的再次利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椏枝粉碎后用來做菌包、RDF燃料棒板材原料、有機覆蓋物等,最終實現園林廢棄物不出園,減少了廢棄物運輸碳排放。”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加強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也就從源頭上減少了垃圾,減輕了后端處理的壓力。”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常向陽表示。

  近年來,廣州著力構建生活垃圾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1.56萬個、環衛收運體系與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網點956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2655個,基本實現城鄉地區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全覆蓋。

  “我們穩步推進低值可回收物產業園區建設,建成運營番禺會江、天河車陂、白云永興、增城荔湖等一批可回收物循環經濟產業園(資源處理中心),全年加工處理廢紙、廢塑料、廢舊紡織品、廢舊家具家電約13萬噸。”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城管部門和供銷社聯合研發應用“穗回收”信息平臺,創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智慧服務,累計注冊用戶57.58萬人。

  ■專家聲音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常向陽:

  生態環境教育

  要在垃圾源頭減量中發揮更大作用

  廣州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探索了多年之后,已經逐漸從末端治理過程控制向源頭預防作轉移。到2021年,憑著國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排名第一的硬實力,廣州悄然實現了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但是,生活垃圾同樣也需要源頭做好減量,盡量減少末端處理設施的負擔。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常向陽表示,做好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對于做好整體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的城市有能力實現垃圾焚燒零填埋,但是我們仍要鼓勵從源頭上減量、做好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因為焚燒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是解決‘垃圾圍城’不得已的方案。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源頭減量做得不好,實際上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常向陽表示,政府應該加大力度鼓勵各行各業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進一步通過分類把實在沒辦法處理的垃圾拿去燒,把能循環利用的都拿去循環利用,這才是有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讓大家都去分類,人人都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源頭減量。

  廣州從2019年8月全市深入實施教育、醫療、酒店、物業、快遞等重點行業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十二個專項行動,加強了各行各業對垃圾源頭減量的監管,與此同時,在源頭上對生活垃圾進行高水平的資源化也是源頭減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說‘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在垃圾分類源頭減量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所有的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物質,我們都要盡可能充分利用,這才是真正符合自然規律的。在垃圾分類上,我們也要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常向陽表示。

  在常向陽看來,垃圾源頭減量除了抓行業監管,更重要的還有針對市民群眾進行宣傳。“在源頭上進行垃圾的資源化轉化,在廢品回收領域應堅持市場導向,很難通過政府行為來提高價格,所以,環境教育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城市管理者需要教育大家,要過更好的生活,大家必須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當中來。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可以很有效地減少碳排放,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氣候環境的變化。為了氣候不再惡化,應該引導市民作出個人貢獻。這樣的宣傳、改變需要一點一滴地去做。”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