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ESG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24)》(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由廣東時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時代ESG與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共同出品,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
《報告》主要包括ESG發展理念、企業高質量發展與實踐、ESG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建議三部分內容,重點聚焦消費、新能源、大健康、信息技術以及金融五大行業中上市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表現,力圖為中國企業的ESG實踐提供方法論助力。
ESG是企業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
《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企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碳達峰、
碳中和”和ESG信息披露相關
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引導企業在謀求盈利的同時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向綠色低碳轉型邁進;另一方面,企業高質量發展與ESG理念緊密結合,不僅推動企業向全面綠色轉型邁進,更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
《報告》認為,可持續理念有利于加速企業高質量發展。從內部驅動力而言,通過將SDGs(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ESG理念相結合,企業能夠更為直觀清晰地洞悉潛在風險,形成良性循環;從外部驅動力而言,ESG理念強調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責任,而SDGs則提供了更為具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框架,為企業提供了反映當前和預期需求的重要指導。
此外,《報告》為企業踐行ESG發展總結出五項關鍵點,即確立全面ESG戰略為基石、完善公司可持續治理架構為核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重要支柱、公允披露ESG信息為重要參考、樹立長期的可持續價值觀為根本。
高質量發展與實踐分析:環保行業ESG得分超80分,計算機行業A及以上占比達58%
在企業高質量發展與實踐的分析中,《報告》以獨立發布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的2095家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群體,根據“ESG績效”與“財務績效”兩方面表現對其進行高質量發展評級。評級結果顯示,樣本公司高質量綜合得分平均為52.51分。
分行業而言,如圖表2所示,環保行業(申萬一級,下同)、公用事業行業的ESG綜合得分處于顯著領先位置,均超過80分;建筑材料、紡織服飾、
鋼鐵以及基礎
化工等控排行業的ESG綜合得分則較低,均在50分以下。
分企業性質而言,《報告》將企業高質量評分數據按AAA、AA、A、BBB、BB、B、CCC七個等級進行劃分。如圖表3所示,其中,集體企業、公眾企業、國有企業中A及A級以上級別的高等級上市公司占比較高,表明天然具有社會責任承擔屬性的企業,在高質量綜合表現方面更為突出。
從重點產業看,《報告》重點聚焦消費、新能源、大健康、信息技術以及金融五大行業中上市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表現。
其中,消費產業上市企業的綜合評分主要集中在BB、BBB和A等級;新能源產業中多數企業的綜合評級主要集中在A和AA級范圍;大健康產業的細分行業聚焦于A級;信息技術產業中,計算機板塊的綜合評級結果表現最為出色,A及A級以上達到58%;金融產業中BBB級、A級得分企業占比分別為35%、36%。
ESG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五項建議
目前,盡管我國在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相對可觀的進展,但多方協力、機制流程完善等主要挑戰依舊存在。并且,許多企業仍將ESG視為一項“選擇題”而非“必答題”。
為此,《報告》對企業通過持續提升ESG績效水平賦能自身高質量發展,更好地迎接現代化經濟發展新機遇提出了五項建議:
第一,構建ESG監管體系,引導企業可持續發展。從政府角度看,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ESG標準和監管框架是確保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石;從
市場角度出發,ESG標準已成為投資決策中的重要因素。
第二,結合ESG理念提升整體管理框架,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從戰略層面看,企業可從頂層設計建立ESG管理體系,明確相應的方針和承諾;從管理體系出發,企業需要在自身內部確保配備對應的流程與機制支持ESG目標實現。
第三,強化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ESG實踐。一方面,監管機構可加強數字化基建,為企業數字化綠色轉型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企業應將綠色價值創造當作綠色制造信息系統的指導,綜合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制造技術、綠色環保技術以及管理技術。
第四,推動ESG三方評級體系,搭建本土特色
方法學。為更好地適應我國國情和各行業的發展狀況,需要在現有的ESG評價標準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需要引導并整合市場現存的ESG評級機構在方法學和數據采集上的合作;需要建立明確、透明的評級標準以及操作流程。
第五,開展ESG主題培訓,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首先,監管機構可與行業協會、高校、培訓機構等組織緊密合作,開展ESG相關培訓課程和研討會;其次,企業可加強與研究機構的合作,推動ESG相關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鼓勵從業人員參與ESG相關的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
此外,建立ESG人才交流平臺與行業協會,促進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合作,可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在ESG實踐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