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清華大學建筑
節能研究中心與能源基金會在
北京聯合召開構建面向
碳中和的農村新型能源系統研討會暨《中國農村散煤治理綜合報告 (2024)》發布會,提出農村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場所,推動農村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開發,構建面向碳中和的農村新型能源系統,將農村轉化為城鄉能源系統的產消者,不僅在環境、氣候、能源結構、健康和經濟等方面具有協同效益,也是實現美麗中國、“雙碳”目標、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等多項國家
政策的重要舉措。發布會由中國沼氣協會秘書長李景明研究員主持。
據悉,能源基金會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自 2022 年發布《農村清潔用能體系助力減污降碳及鄉村振興》報告以來,持續關注散煤治理的成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農村散煤替代作為當前助推能源轉型構建面向碳中和的農村新型能源系統的重點戰略領域,開拓可再生能源應用于農村散煤替代的技術場景。為了持續關注農村能源轉型
問題,能源基金會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農業農村部生態總站、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落地開展了典型地區散煤替代改造方案、可再生能源用能體系、低碳村莊建設等系列研究,不斷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在農村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場景多樣化,以助力鄉村減污降碳及可持續發展,綜合研究成果形成《構建面向碳中和的農村新型能源系統——中國農村散煤治理綜合報告 (2024)》并發布。
在發布會上,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任劉欣首先致歡迎辭,指出能源基金會近年來支持開展了典型地區散煤替代改造方案、可再生能源用能體系、低碳村莊建設等系列化研究及落地項目,不斷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在農村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場景多樣化,以助力鄉村減污降碳及可持續發展。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建筑節能與低碳發展處處長丁洪濤對報告的發布表示祝賀,并指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國家光伏扶貧、清潔取暖、“雙碳”目標等政策的支持下,農村建筑節能和電氣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農村低碳轉型機遇和挑戰并存,未來需要從建筑側和能源側同時發力,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建筑節能改造、用能結構優化、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協同化發展。
會議特別邀請參與報告審閱和指導的三位專家做主旨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就“建設農村新型能源系統”、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王全輝研究員就“建設零碳村鎮 助力鄉村振興”、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建筑節能與低碳發展處副處長梁傳志研究員就“既有農房綠色節能改造與發展建議”進行了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教授對《中國農村散煤治理綜合報告(2024) 》進行了詳細介紹。該報告由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會同能源基金會共同撰寫完成,從中國散煤消費變化趨勢及治理成效、農村民用散煤替代新原則和新實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潛力分析、農村分布式太陽能資源利用途徑、農村生物質能商品化途徑和政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同時集成了近年來能源基金會支持清華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北京大學、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等系列課題的研究成果。
報告發布后,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管張西雅主持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五位專家共同參與圓桌會議,就目前我國農村散煤治理和未來新型能源系統發展等方面發表觀點。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段潔儀教授級高工表示,打造多元的農村可再生體系,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并且應該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通過可再生能源試點縣等政策穩妥有序地推進。中國沼氣協會秘書長李景明研究員提到,未來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是能源農業,農村有望轉變成為多重角色,即國家能源安全的提供者、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雙碳”目標的貢獻者。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張大勇秘書長從五個方面總結了如何實現生物質能產業化,即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綠色價值的實現機制、推行特定行業或領域的試點配額制、營造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以及科技創新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副主任鄧琴琴研究員強調了農村建筑節能在散煤治理中的重要性,認為要在政策層面、技術層面以及標準層面等同步發力。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衛藍俠項目王夢思玉官員表示,SEE和能源基金會近年來支持地方環保組織參與鄉村能源轉型的觀察和調研,通過
第三方的視角和發現與科研機構及政府部門形成互動,共同推動鄉村能源的低碳化發展。
圓桌會議與會者針對農村分布式光伏和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農村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與商業模式、公眾參與度提高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分享了真知灼見,提出了針對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