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普惠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2024-6-12 16:02 來源: 中國能源報 |作者: 林水靜

  今年的“全國低碳日”期間,多地開展了碳普惠相關活動,碳普惠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生活在武漢的魏女士是名副其實的低碳達人,她每天盡可能選擇共享單車、公交、新能源網約車等低碳出行方式。一年間,她已經在“武碳江湖”個人碳賬戶積攢了8萬克減排量。如今,像魏女士這樣的減碳人士并不在少數。

  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減碳早已不只是企業所要做的事。大到低碳用電,小到舊物回收、無紙化閱讀,多領域的個人碳賬戶正記錄著日常公眾生活的低碳化。

  ■ 碳普惠氛圍和風尚正在形成

  碳普惠作為一種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是我國除碳市場外的碳減排補充手段,涵蓋減碳空間巨大。“以北京市市民使用的一次性餐具為例,按照一份47.5克二氧化碳減排量計算,2000多萬人一年就要產生約2000多噸二氧化碳減排量;而二手物品、閑置物品交換,每年可能產生約100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綜合一年計算,各種場景收集到一起,以北京市為例,估計會有約幾十萬噸的二氧化碳減排潛力。”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陶嵐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舉例。

  隨著政府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持續推動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碳普惠正逐漸被公眾所了解和接受。公眾日益關注自身碳足跡,并愿意通過參與碳普惠來減排。今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首次將“碳普惠”概念寫入了中央政策文件中,多地政府也已經出臺了碳普惠管理辦法。

  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武漢、深圳、上海等省市明確提出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低碳生活方式積累‘碳普惠減排量’,并在平臺上兌換相應的獎勵。這一舉措激勵了公眾參與碳減排的積極性。”

  “多地政府在文件中都有提及碳普惠,積極推動碳普惠工作。不少地方政府正在制定碳普惠方法學和相關的機制建設,并且開始建立碳普惠平臺。‘全國低碳日’期間,很多地方政府將碳普惠平臺作為了環保宣教的重要手段。能感覺到碳普惠機制在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政府的鼓勵下,參與到政府合作平臺建設中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公眾還能享受到實惠,從而形成良好低碳氛圍。”陶嵐表示。

  ■ 不應局限于提高公眾意識

  “從各地實踐來看,為了讓低碳權益真正惠及于民,‘碳普惠’的定位不應局限于提升公眾環保意識,而是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這一機制推動民生等領域信息化、數字經濟發展、氣候治理模式創新,促進減污降碳、綠色消費、鄉村振興等多個跨部門政策目標發揮協同效應,持續推進助力鄉村振興與美麗中國建設。同時,消納渠道拓展拓寬碳普惠減排量消納渠道,形成從碳普惠減排量產生到交易或消納的全流程閉環,是保證碳普惠體系市場化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劉樹認為。

  除了公眾參與的生活端碳普惠外,廣義的碳普惠還包括生產端。陶嵐介紹:“比如分布式光伏項目也可以算出碳普惠減排量。當前針對該領域碳普惠,各地也陸續公布一些方法學,簽發了一些項目,對于一些額外性比較強的生產環節進行節能減排碳普惠項目,政府也十分鼓勵。”

  不過,“在碳普惠體系建設初期,需要政府做主導,制定激勵政策推動其發展。當前亟須政府出臺有關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碳普惠低碳場景’創建,引導各類組織、產品或服務、大型活動通過購買碳普惠減排量實施碳中和,并對獲得‘碳中和認證’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等社會主體進行排名并給予一定獎勵或補助,特別是對使用碳普惠減排量進行碳中和的組織給予稅收優惠或綠色金融支持。此外,還應市場化激勵開拓碳普惠上下游價值鏈,促進綠色金融服務碳普惠體系建設。比如,建立碳普惠綠色投融資服務,探索碳普惠減排量相關金融產品與服務。”劉樹表示。

  ■ 還需社會各界同發力

  “今年來看,全國將重點探索碳普惠對于引導公眾參與氣候治理、美麗中國建設的作用上。比如如何通過碳普惠機制,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氣候治理。”劉樹表示,“從發展趨勢來看,碳普惠或將與數字化進行深度融合,可利用數字技術來記錄和量化個人的低碳行為,通過App、小程序等方式,讓公眾更直觀地了解碳減排成果,并獲取碳積分獎勵。隨著碳普惠機制的推廣,未來碳交易市場將更加活躍。”

  陶嵐建議,接下來,政府還應牽頭制定相關的工作方案、管理辦法、標準體系;社會機構等民間組織也應做好公益的倡導與教育宣傳。此外,銀行保險企業也可以把碳普惠作為一種手段,鼓勵用戶踐行碳普惠,實現合作模式下的可持續發展。

  劉樹也表示,除政府激勵外,企業應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將“雙碳”納入企業戰略發展規劃,推行碳管理制度,采用綠色低碳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和流程,研發和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披露碳排放數據,將生產、營銷等經營場所打造近零碳示范,提供碳普惠商業激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公眾也應學習和了解“雙碳”知識,提高綠色低碳生活意識,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