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排放數據質量破阻觀察

2024-6-24 13:33 來源: 瞭望 |作者: 魏雨虹?梁曉飛?王勁玉

?全國碳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其運行至今,為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圍繞數據獲取便捷性、數據存證規范性等開展了系列努力

?碳排放數據質量挑戰仍存。一些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在數據實測過程中挖掘、利用人為操作空間弄虛作假,破壞碳市場數據生態。一些行業的碳排放數據可比性亟待提升

?可以通過樣品自動采集、分析與存證技術創新,引入具有區分度的默認值,增強碳排放數據公開披露力度,發展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

  數據是市場化減排機制的“生命線”。對于已經歷兩個履約周期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高質量的企業碳排放數據是其有效運轉的基礎保障。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碳排放數據核算對我國而言是一項新興且復雜的工作。總結企業碳排放核算實踐經驗,進而采取措施不斷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確保碳排放數據真實、準確、有效,不僅對于碳市場的有序運行至關重要,同時對于省級、全國碳排放統計核算的順利開展具有借鑒意義,有益于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

  據了解,全國碳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其運行至今,為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圍繞數據獲取便捷性、數據存證規范性等開展了系列努力。但是挑戰仍存。某些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在數據實測過程中挖掘、利用人為操作空間弄虛作假,破壞碳市場數據生態。一些行業的碳排放數據可比性亟待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如何破阻?

  數據質量破阻進行中

  全國碳市場2021年7月開市以后,發電行業率先被納入碳市場并開展交易履約工作。大部分發電企業成立了專門的碳排放管理部門甚至公司,在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協助下,按照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相關要求完成數據核算及填報任務。較多受訪專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相關工作開展至目前,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確、核算結果可比性較高。

  發電行業2257家重點排放單位(第二個履約周期數據)的碳排放數據有效支撐全國碳市場總體平穩運行。截至2024年6月13日,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4.61億噸,累計成交額265.97億元。交易量穩步提升,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總成交量與總成交額分別較首個履約周期增長47%、125%。

  石化化工鋼鐵建材有色金屬、造紙航空等其他高耗能行業企業按計劃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也在推進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設,以應對未來的交易履約。

  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一方面,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有序開展,支撐全國碳市場總體平穩運行,支撐碳市場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準備工作向前推進;另一方面,碳排放數據質量問題逐漸顯露,引發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與媒體關注。相關碳排放數據造假典型案例在2021年、2022年被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公開通報。

  為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確保碳排放數據真實、準確并有效支撐碳市場發展,一系列努力陸續推進。

  簡化碳排放數據獲取過程。目前,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依據生態環境部2022年12月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以下簡稱《指南》)進行碳排放核算。受訪專家表示,當前,在“精確”與“統一”二者之間的平衡取舍,是《指南》根據實踐不斷完善的重點。前者意味著盡可能要求企業實測參數,以求核算結果更加準確,但操作過程更加復雜,造假空間更大,監管難度更高。后者意味著盡可能統一參數,用默認值替代實測,這對企業不同情況的區分度更低,但操作過程更簡單,造假空間更小,更加便于監管。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現行《指南》根據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訂,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企業普遍反映的核算方法復雜、部分參數的數據來源多樣等問題。

  以“燃煤碳氧化率”變為統一取默認值為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術研究所研究專員陸宇豪告訴記者,在最新的《指南》發布之前,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過程中用到的“燃煤碳氧化率”可以通過企業實測并計算得到。但是該參數的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導致后續的核查、監管難度較大,也存在造假空間,所以在最新的《指南》中,該參數的取值被統一為“99%”。

  完善數據存證相關要求。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進一步完善數據信息化存證的管理要求,對數據內部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相關規定作出了進一步明確,比如應增加煤樣的采樣、制樣方案與記錄等,增進數據的可追溯、可核查性。

  促進數據滿足碳市場發展實際需要。本刊記者了解到,水泥、電解鋁、鋼鐵等行業預計較快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術研究所執行所長羅小虎表示,生態環境部2023年10月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附件中,對水泥、電解鋁、鋼鐵企業碳排放核算方法進行了新一輪調整。水泥、電解鋁、鋼鐵等其他行業企業,此前主要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發布的三批共24個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進行核算。“相關指南發布時間距今較久,需要根據實踐進一步更新細化。”羅小虎說。

  陸宇豪表示,相比之前的核算指南,2023年10月更新的水泥、電解鋁及鋼鐵行業碳排放核算填報說明,對碳市場核算工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及可操作性。“首先,之前的核算指南規定了法人邊界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需要依賴補充數據表的相關要求開展履約邊界核算,而此次更新的指南以履約邊界核算為主要目標。另外,更新的核算指南對于一些核算難度大、造假空間大、核查與監管難度高的參數取值進行了簡化,減輕了企業數據核算的負擔,也便于核查工作的推進和管理。”陸宇豪說。

  為數據質量構筑法律保障。據了解,為規范碳市場而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規定了嚴厲處罰辦法,于2024年5月1日起實施。

  較多受訪專家表示,之前的企業造假面臨的最高罰金僅為3萬元,不利于震懾相關違法行為。根據《條例》,數據造假企業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按照50%以上100%以下的比例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可以責令停產整治”的處罰辦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參與數據造假同樣受到嚴厲處罰,倒逼碳排放數據“不敢假”。

  數據質量挑戰仍存

  碳排放數據質量挑戰仍存。《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企業在巨大利益驅使下挖掘、利用數據實測過程中的造假空間,實施數據造假行為,對碳市場生態產生惡劣影響。碳市場進一步擴容備受關注,即將納入碳市場的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統一度、行業內企業核算結果可比性還有待提升。

  據媒體報道,2022~2023年期間,因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受到行政處罰的案例共57件,其中,煤樣數據造假最為普遍,共有33件,占比58%,造假手段包括提供虛假煤樣、篡改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報告等等。

  據了解,推廣實測的初衷是為了提升碳排放數據準確性,卻讓不法分子嗅到鉆空子、掘利益的“機會”。目前,發電行業的大部分企業在碳排放核算過程中,會圍繞“燃煤元素碳含量”這一重要參數提取煤樣并開展實測。長期從事企業碳排放咨詢管理工作的田峰告訴記者,實測過程中,煤樣的采樣、制樣、留存、送檢或自檢(企業自身具備檢測實驗室)等環節,都存在人為操作、虛假存證的空間。“存心造假之人可以在煤樣的采樣環節有選擇性地選取煤樣,在制樣環節摻入其他物質等。造假的隱蔽性很強,監管難度很大。”

  驅動碳排放數據造假的是巨大經濟利益。一些受訪者告訴記者,燃煤元素碳含量取值的差別,對企業而言,牽涉到百萬、千萬乃至上億的經濟利益差異,一些企業為利益想方設法鉆空子造假。另外,存在第三方機構誘導企業,和企業簽訂合同,約定對企業碳排放數據進行“優化”,并對造假獲益按比例分成。

  從事碳排放核查工作的何燁向記者透露他曾經歷的“造假事件”:“我們曾對一家電力企業進行碳排放核查,這家企業一開始拿不出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報告,我們就按規定,根據默認值計算它的排放量。企業看到計算結果后,覺得這個數值太高。然后,就在兩天之內,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份實測報告,讓我們用上面的數重新計算碳排放。這次算出來的結果,比用默認值算,少了300萬噸排放。如果按近期每噸碳價為100元左右計算,這些少出來的排放,能讓企業省下3億元的履約成本。我們趕忙去核查這份報告的真實性,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查出,這份報告是找一家機構憑空做出來的。”

  據了解,燃煤元素碳含量涉及的默認值偏高是大部分發電行業企業選擇實測的一個重要因素。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咨詢工程師楊蓉告訴記者:“企業如果采用默認值計算整體碳排放量,基本上會高于采用實測值算出的結果,所以大部分企業會進行實測。”本刊記者了解到,最新的《指南》在征求意見后,已將燃煤元素碳含量涉及默認值下調了8.1%。“下調后的默認值對于企業而言,可采用度有所提高。但是其相比煙煤、無煙煤、褐煤幾類常見煤種的默認值,仍高出約10%~18%。因此,實測燃煤元素碳含量依然是企業首選。”田峰說。

  受訪專家表示,發電行業碳排放數據的核算過程相對簡單,數據質量卻也不乏挑戰,其他行業碳排放數據核算過程更加復雜,數據質量相應面臨更大挑戰,核算方法還需根據實踐情況進一步統一規范,才能支撐碳市場的擴容、發展。

  據了解,目前,鋼鐵行業由于生產工序流程長、碳排放核算過程復雜,核算標準的清晰統一程度較為欠缺,核算結果可比性有待提升。部分鋼鐵企業擔心在目前狀態下進入交易履約,存在應對不及的風險。

  記者采訪了解到,山西安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通過旗下企業自身的實驗室,對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某些參數進行實測,在取樣、檢測相關設備上投入不菲。集團也對旗下企業內部焦化、冶煉、煉鋼、軋鋼在內多道鋼鐵生產工序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并通過數字化平臺每日更新企業碳排放總量。“這些投入是為碳市場履約作準備,同時也能優化對企業內部生產流程的管理,實現綜合性智能化管控。”山西安泰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王鳳斌告訴記者。同時,王鳳斌表示:“我們其實有些困惑,因為鋼鐵行業的碳排放核算標準還不是很統一。我們持續在做核算工作,但是算得對不對,到時候交易履約起來能不能像現在這么去算,還不是很確定。”

  受訪專家表示,在“精確”和“統一”之間的平衡取舍,是不同行業碳排放核算面臨的共性難題。電力行業碳排放核算對于其他行業具有示范效應,其在實測參數、采用默認值二者之間的平衡,也會對接下來納入碳市場的水泥、電解鋁、鋼鐵行業核算方案及核算工作推進產生影響。

  技術助數據質量突圍

  受訪專家建議,可以通過樣品自動采集、分析與存證技術創新,引入具有區分度的默認值,增強碳排放數據公開披露力度,發展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同時,企業也需增強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的內生動力,以更加長遠的目光看待碳排放核算工作,通過核算的開展促進企業內部低碳轉型,從而拓寬企業未來發展空間。

  強化碳排放數據采集管理規范、技術創新、系統構建。受訪專家表示,亟需研究完善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流程管理規定,強化對存證數據及信息的缺失與異常處理。開展樣品自動采集、分析、存證以及原始數據防篡改技術創新及應用。開發有效的核查及監管工具,形成完整的數據可追溯技術支撐體系。

  遠景科技集團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對本刊記者表示,企業自身要從促進生產綠色化的長遠思維出發,搭建系統化、智能化的碳管理體系,通過這套管理體系、管理流程,采集碳排放核算所需數據,讓核算過程更加規范,核查更加便捷。同時,企業可以通過碳管理體系,識別出排放源熱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減排舉措,將減排的挑戰視作機遇,積極主動地促進綠色轉型。

  引入具有區分度的默認值。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可以考慮引入貼近不同企業實際用煤情況的、有區分度的默認值,讓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在實測與采用合理默認值之間作出選擇。具體做法可以為,國家統一編制或者組織各地分別編制燃煤元素碳含量因子庫,企業在核算中對應自身煤種情況按需引用等。

  增強碳排放數據公開披露力度。業內專家表示,應加強對企業碳排放量、關鍵參數的檢測信息和其他碳排放重要數據的公開力度,不斷擴大數據公開范圍和質量。同時,進一步升級完善碳市場信息披露平臺,方便市場參與者獲取相關信息。

  立足長遠,一些受訪專家建議發展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用技術手段的升級來更好協調碳排放核算的精確性和統一性。“要用機器監測逐步替代人工核算。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碳排放核算數據質量和核算效率,另一方面堵住了人為操作空間。”羅小虎說。

  羅小虎表示,在國際上,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及其應用比較成熟,歐盟碳市場(EU-ETS)規定20MW以上的火電機組核算方法可以從在線監測法和人工核算法中二選一,美國則規定年排放量在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或“酸雨計劃”覆蓋下的一般火電企業必須采用在線監測法。“我們國家在線監測技術的成熟度還不夠,之前的技術試點效果不理想,監測誤差還比較大。需要有關部門、機構牽頭,對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進行深化的技術研發,首先是推進技術能力的升級,然后推進監測標準的確立及技術有效應用。”?(應受訪者要求,田峰、何燁為化名)□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