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政府日前宣布,已與農業等領域代表簽署一份“歷史性的協議”,內容涉及向牲畜養殖戶征收溫室氣體排放稅,以推動丹麥應對氣候變化。
如果相關計劃順利推進,丹麥將成為全球首個向牲畜養殖戶征收
碳排放稅的國家。
2030年起征稅
根據協議,丹麥計劃從2030年起對養殖牛、羊和豬等牲畜的農戶征收碳排放稅。
說起溫室氣體,人們往往會想到二氧化碳。實際上,牲畜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甲烷也是溫室氣體之一。這些甲烷主要是在牲畜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同時,化肥的生產、
運輸及使用過程也會導致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按照丹麥政府計劃,從2030年起,當地農戶在飼養牲畜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將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來征稅,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價格為300丹麥克朗(約為312元人民幣)。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750丹麥克朗(約為781元人民幣)。不過適用免除60%所得稅的待遇后,實際繳稅額是120丹麥克朗(約為125元人民幣)到300丹麥克朗(約為312元人民幣)。
根據丹麥環保業智庫孔西托研究所的數據,每頭奶牛平均每年排放約5.6噸二氧化碳。按照“打四折”的價格來計算,牲畜養殖戶每年需為飼養每頭奶牛繳納672丹麥克朗(約為700元人民幣)。
對于征稅得來的錢,丹麥政府初步計劃用于支持農業綠色轉型,之后再作評估。
除了征稅,相關計劃還涉及投資400億丹麥克朗(約為416億元人民幣)用于植樹造林,幫助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等。
應對氣候變化
北歐國家丹麥農牧業高度發達,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耕地面積約為2.8萬平方公里,農場約4.2萬個,豬肉、奶酪和黃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這也讓農業生產成為丹麥最大碳排放來源。丹麥政府委托的一個咨詢小組說,若不進行干預,到2030年,農業碳排放量將占總排放量的46%。
“這種情況不能繼續下去,農業必須作出貢獻,成為綠色未來的一部分。”丹麥負責應對氣候變化事務的部長拉爾斯·阿加德說。
按計劃,在征收碳排放稅的第一年,即2030年,丹麥有望減少18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丹麥稅務部長杰普·布魯斯表示,目標是到2030年將丹麥的碳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70%,“到2045年,我們將朝著實現‘氣候中和’邁出一大步。”
各方褒貶不一
接下來,相關方案還需得到丹麥議會批準。若成功落地,丹麥農牧業或將從2030年起發生重大變化。
不過,對于丹麥政府的雄心壯志,各方褒貶不一。
有觀點認為,這一舉措應該在歐洲乃至更大范圍內推廣。
據悉,歐盟委員會正在研究如何在歐盟范圍內建立一個涉及農業生產排放的交易體系,考慮選項包括要求農民和土地所有者直接為溫室氣體排放埋單。
但此舉面臨的阻力不小。今年以來,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等多個歐洲國家的農民團體已發起一系列抗議活動,要求歐盟及本國政府改善農產品
市場環境,并對農業經營者提供更多支持。
在丹麥國內,對于征收牲畜碳排放稅也有批評。
有未參與談判的丹麥農民組織表示,這項征稅方案“不接地氣”,無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總部位于丹麥的歐洲大型乳制品企業Arla Foods首席執行官彼得·圖博格表示,這項征稅方案是“積極的”,但“真正盡一切努力減少排放”的農民不應該被征稅。
實際上,丹麥并不是第一個有意向農民征收碳排放稅的國家。此前,新西蘭也計劃于2025年起采取類似舉措。但在當地農民抗議以及新西蘭政府去年底換屆的背景下,相關計劃已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