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碳市場啟動三周年:碳價一度突破百元,年內有望擴圍

2024-7-17 09:50 來源: 華夏時報 |作者: 劉詩萌

  2024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迎來三周年。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該市場成為中國落實“雙碳”目標、履行氣候承諾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全國碳市場上線三年以來,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65億噸,累計成交金額269.69億元。

  碳價方面,在擴容漸近、監管趨嚴等多重因素驅動下,今年4月24日碳價歷史性突破100元/噸大關,最高達到104元/噸,隨后有所回落。7月16日,碳價報收87.57元/噸,較三年前的開盤價48元/噸上漲了82.4%。

  “全國碳市場在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社會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碳定價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推動社會各界關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參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綠色化,從而推動全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此前指出。

  碳價一度破百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高層頻繁釋放積極推動碳市場建設的信號。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因此,今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出現了明顯的提速: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正式重啟,與全國碳市場互補銜接,形成“強制”和“自愿”雙輪驅動的全國碳市場體系;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門法規,為全國碳市場的運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此背景下,雖然第二個履約期已過,今年春節后,碳價又出現了一波歷史性的上漲行情。3月底,碳價突破了2023年10月創下的歷史高點82/噸,很快突破了90/噸。4月碳價24日正式破百,29日沖上104元/噸的高點后開始回落,5月8日后回落到百元以下。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碳分析師宋雨彤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近期碳價的回落在合理范圍內。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前,有少量未履約的企業仍存在剛需,可以繼續支撐碳價上漲。但目前沒有企業需要履約,且新的履約期還未開始發放配額,并且配額分配方案最終稿尚未確定,因此市場參與者多持觀望態度。此外,碳市場擴圍準備工作一直在推進,預計今年可能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指出,全國碳市場通過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的方式,可以管控主要的碳排放行業,并將碳排放“雙控”落實到具體的企業,為經濟和社會的低碳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價格機制。據其測算,2030年前碳定價將作為主要的碳減排政策工具之一,可以管控70%的排放量和80%的減排量。

  年內或將擴圍

  作為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體系市場的一部分,全國碳市場建設也是統一大市場的應有之義。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張中祥此前撰文指出,統一大市場的“統”對碳市場建設意味著規則的統一、各種相關市場的協同發展,以及全國碳市場建設不斷完善、不斷擴容。

  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上述8個行業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當前,在全國碳市場啟動的前三年內,僅有發電行業納入其中。上述清華大學團隊認為,碳市場的預期減排貢獻率和其所覆蓋的行業范圍、這些行業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碳強度的下降率密切相關。隨著八大行業的逐漸納入,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占全國能源相關排放量的比例將逐漸升高,而隨著這些行業減排力度增加,這一比例又將逐漸下降。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生態環境部正在積極推動全國碳市場的首次擴圍。4月3日,生態環境部就《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水泥熟料生產》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水泥熟料生產》進行公開征求意見。此外,除電力行業以外的其他7個行業也開展了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

  近期,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在公開演講中表示,提高碳市場碳減排本身的效率和效益,首先要擴大行業覆蓋范圍,預計今年可能會看到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個行業納入,明年可能有更多的工業行業納入。

  趙英民強調,碳市場擴圍工作將把握好節奏力度,科學合理確定不同行業的納入時間,分階段、有步驟地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碳排放重點行業,從而構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