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
碳交易市場,也被認為是
碳排放制度建設最先進的地區,通過對各企業強制規定碳排放量,為全球減碳做出巨大貢獻,在世界碳交易市場中具有示范作用。其成熟的運行機制對我國
碳市場建設有何啟示?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戰略和規劃處二級調研員汪燕曾撰文表示:“健全的法律
法規是碳市場建設的前提。歐盟制定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諸多基礎法律文件,確定了各成員國必須遵循的共同標準和程序,各國所制定的排放量、
排放權的分配方案也需經歐盟委員會審核許可后才能生效。正是因為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歐盟的
減排效果明顯好于美國等沒有國家強制碳排放立法的國家。”
目前,我國針對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在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秦天寶看來,雖然我國已構建起碳達峰
碳中和“1+N”
政策體系,但政策要求尚未完全上升到法律層面。“雙碳”工作具有明顯的政策先行特點,主要依靠國家政策和部分地方立法予以規范。然而,政策對交易中的很多核心
問題,比如排放權的法律屬性、碳交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交易流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還缺乏明確規范。因此,實現“雙碳”目標須盡快完善碳市場司法協同機制。
此外,汪燕介紹,完善的
MRV制度是碳市場建設的關鍵。MRV是指對企業碳排放量的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進入碳交易市場的企業有義務對其一年的碳排放量相關數據進行監測,并將所有數據和監測情況形成碳排放報告。為了體現數據的公信力和透明性,企業需將碳排放報告交由
第三方機構核查后進行交易。歐盟的MRV體系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試運行階段,企業的碳排放數據是不存在的,排放權只能根據估計發放給企業,由此產生了排放權發放過多、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等諸多問題。但歐盟利用數年的試驗期,不斷收集、修正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現已建立龐大的企業碳排放數據庫,同時也建立了完整的MRV體系。
汪燕進一步表示:“對于一個交易無形產品的市場來說,市場參與者的信任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在碳排放數據上弄虛作假的行為,都將打擊市場參與者的信心。我國的碳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監測、報告、核查還是薄弱環節,建立真實、準確、全面的碳排放數據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從國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歷程來看,大都經歷了由小到大、逐步擴大控排行業、降低市場門檻、增加清單企業的發展過程。如何將國外成熟的機制引用到我國的碳市場建設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編審陳星星認為,首先可以參考歐盟碳市場制定的三階段發展路徑和第四階段(2021—2030年)時間表,以3到5年為一個周期建立清晰的碳市場發展路線圖,對企業的減排過程采用動態調整的模式。其次,盡快建立和實施
碳配額總量拍賣分配機制,拍賣收入用于提高能效和發展清潔能源的比例不低于三成。為保證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碳價平穩運行,在引入碳排放拍賣分配機制后,可以參考歐盟的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SR)、加州碳市場和韓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先進做法,在引入拍賣機制后,盡快建立配額價格抑制儲備和“柔性”市場調節機制。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市場監管與風險管理制度,建立接軌國際的核查及數據管理制度。加快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場流動,提供多元化、數字化
碳金融產品和管理工具。
“健康有序發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發現合理碳價,完善碳定價機制,推動納入碳市場的控排企業以成本效益優化的方式實現
碳減排目標。”近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為綠色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對綠色低碳的科技、投資、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建設一個規模巨大、健康繁榮、活躍有效的碳市場,不僅僅是碳減排的要求,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需求。
對比全球成熟碳市場,歐盟碳交易市場從2005年運行開始,就開展了碳配額和核證減排量等金融交易,
衍生品交易量占碳市場交易總額的90%以上。如今,歐盟碳交易市場擁有豐富的產品種類,包括現貨、期貨、期權等。
反觀中國市場,目前的碳期貨、碳期權品種仍在開發階段,推出的碳金融衍生品在種類和規模上難以滿足全國統一碳市場的發展需要,仍有很大的成長進步空間。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應該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金融屬性,打通碳金融現貨和衍生品的交易界限,分階段推進碳金融產品建設,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減排領域,以市場化機制促進我國碳市場更好地發揮
節能減排的功能。
青島能源中心原油罐容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業務成功落地
近日,青島港國際油港有限公司與某
香港貿易公司在投控集團青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青島能源中心)平臺完成20萬立方米原油罐容交易,并通過
山東交易市場清算所、中國銀行與青島能源中心共同搭建的跨境資金支付體系完成結算,標志著平臺首筆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業務落地。
一直以來,青島能源中心依托山東省世界級航運樞紐和煉化產業優勢,致力于建設面向上合組織、輻射“一帶一路”和東北亞的國際性能源交易中心。平臺集聚油氣產業鏈核心資源,已上線近、中、遠期的原油罐容交易產品,覆蓋長租、臨租兩大交易場景,實現了山東港口罐容線上交易業務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平臺累計實現原油罐容交易額8.52億元、交易量3077萬立方米,入駐產業客戶360余家,吸引8家港外庫區入駐平臺開展罐容線上租賃業務,行業影響力快速提升。
下一步,青島能源中心將常態化開展原油罐容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業務,并在有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持續與國內外相關銀行深化合作,推動貨物貿易項下跨境結算實現突破,進一步完善油品全產業鏈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功能,為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貢獻平臺力量!
交易額47億余元!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交易空前活躍
探索數據要素市場,貴陽始終走在前列。2015年,全國第一家數據流通交易場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成立,并在2021年進行優化升級,全面激發數據要素潛力,釋放數據要素紅利。
打開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官網,首頁實時更新著累計交易額和入駐交易市場的主體數。截至2024年7月31日,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累計入駐交易市場的主體1424家,累計交易額47.87億元。
2022年5月27日,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發布了全國首套數據交易規則體系。體系的形成讓數據交易變得更流暢,過程中還達成了多次“全國首個”。2023年年初,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獲國家OID注冊中心授權,成為全國首個數據要素登記OID行業節點,面向全國提供數據產品登記、數據資產登記、數據交易登記等服務,成功破解“確權難”的痛點。同時,在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指導下,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還成功上線了全國首個數據產品交易價格計算器,解決了數據“定價難”的困擾,在交易所的網頁上,“價格計算器”幾個字十分醒目,點擊進去后,用戶輸入行業、應用場景、數據質量等信息后,即可獲得具有公信力的數據產品價格區間。
2023年4月,全國首筆個人數據合規流轉交易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場內完成,此次交易因為探索出了一個既能滿足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合規要求、數據安全要求,又能夠促進個人數據流通、實現個人信息主體分享交易收益的新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個人數據合規和交易方案,成功入選“2024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十個重大影響力事件”。
規范數據交易、提前占領市場,貴陽近年來在數據流通交易領域“先行先試”的優勢正逐步體現。據悉,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還將繼續深挖數據要素價值,持續推動數據流通交易多層次市場建設,為數據流通交易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
貴州范例”。
8月6日,首筆太倉甲醇掉期交易清算業務落地海南國際清算所(以下簡稱海清所)。為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風險管理的需求,海清所推出了化工掉期業務,并更新可清算目錄,新增太倉甲醇、廣東甲醇、東營甲醇、華東純苯、
江蘇苯乙烯五個化工清算品種,為化工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海清所作為公正獨立的第三方清算服務平臺,秉持中立原則,不介入買賣雙方的實際交易過程,而是負責向雙方收取履約保證金,以此作為一道堅實的防線,有效抵御潛在的違約風險。
2023年以來,海清所陸續推出鋼材掉期和鐵礦石掉期,采用市場認可的、公允的現貨商品價格指數作為結算標的,構建無自然人參與的機構會員體系,結合國際先進的ISDA協議規范交易行為,推出完善高效的撮合與雙邊報價機制,疏通現有掉期市場存在的信息壁壘與交易阻塞,為實體企業提供安全便利的套期保值工具。目前掉期交易規模增長較快,流動性顯著提高,業務模式逐步得到市場各方認可,為化工掉期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滿足化工行業的市場需求,海清所不斷深化并拓寬化工掉期市場的維度,納入更多地域及品種的掉期清算服務。目前,海清所正積極推進鄂爾多斯、關中等地區的甲醇,以及乙二醇、PX、PTA等關鍵化工品種的掉期清算研究,逐步完善石油化工與煤化工領域的掉期產業鏈,建立掉期服務實體經濟的健康生態。下一步,海清所將繼續完善清算所服務市場功能,加大市場培育力度,深化與各類企業、機構等參與主體合作,為服務實體經濟貢獻海清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