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廣泛關注,世界各國都掀起了一股低碳經濟熱,人類由此快步邁進低碳時代。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的依賴程度很大,為了盡快扭轉這一局面,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碳金融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大力發展碳交易,加快構建碳金融市場,應當成為實現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良性互動的關鍵之舉。
碳金融是應對環境問題的市場化解決方案,與以往的庇古稅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一是因為政府征稅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況且這些代價都是凈損失,這無疑又一次加重了全社會的負擔。如果稅率設置得不合理,還可能導致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失調,最終影響的還是市場經濟的均衡發展;
二是不同產業對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量的需求都有很大差距,如果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勢必會造成區域、行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三是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也存在道德風險問題,他們為了最大程度地增加財政收入,會默許企業的排污行為,甚至可能還會有意扶植這樣企業的發展,上述兩方面在當下中國體現得更為明顯。然而,通過構建碳交易市場,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當前,中國碳交易是建立在清潔能源發展機制(
CDM)基礎之上的,主要是通過發揮市場在調節碳
排放權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加以控制,進而對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施加影響。具
體來講,就是當碳交易的收益大于低碳技術改造成本或低碳產業的投資時,自然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向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及以低碳技術為基礎的產業。
那時,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較大的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會被大大壓縮,而建立在核能、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和新能源基礎之上的關聯產業將會日益成長壯大,地區產業結構逐漸向低碳化、清潔化方向發展。更進一步地,制定產業發展的綠色標準、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培育低碳產業集群、引進高新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將是圍繞低碳而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同時也應當是各地所要建立的產業結構的新常態。據易碳家了解到,從廣義上講,低碳不是專指某個獨立的產業部門,而是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理念或技術,它具有很強的輻射、滲透作用,能夠帶動其他行業在技術裝備、生產工藝、服務方式、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具有很強的外部正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講,低碳經濟影響的將是整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