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7 17:15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制定標準、提供咨詢、開辦培訓班、出具認證報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企業、第三方認證機構、碳咨詢公司、NGO意識到碳盤查的商機。隨著中國“十二五”期間碳減排指標的分解,歐美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山雨欲來,碳盤查必將是一片新“藍海”。 盡管一個真正繁榮的碳盤查市場尚未完全形成,但是錢潮涌動。
隨著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大,摸清碳排放家底已成政府和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部iPhone4與四袋每袋14公斤的蘋果,如果放在“從生到死”周期內,誰產生的碳排放更高?燒開一壺英國茶耗費能源帶來的碳排放與點擊兩次Google搜索引擎帶來的碳排放,誰的更高? 答案是一樣的。 這些看上去有些無厘頭的對比,其背后隱藏的則是一項叫做“碳盤查”的生意。碳盤查又稱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指以政府、企業等組織為單位,計算其某一時間段內,在運營和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者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 目前,諸多信號顯示,摸清碳排放的家底已成政府和企業的必然選擇。一場由政府、企業、碳咨詢公司、NGO和第三方認證機構聯袂出演的碳盤查掘金大戲正徐徐上演。 搶占標準制高點 最近一波碳排查標準制定潮是地方政府推動的。 2011年10月25日,湖南省《基于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方法》的地方標準通過專家組評審,號稱“全國首個組織級碳盤查標準”。 “該標準已經報到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并將報國家備案,發布是沒有問題的。”領銜起草該標準的湖南湘科清潔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暨湖南CDM項目服務中心)董事長張漢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一 個月前的9月23日,由武漢碳減排協會起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核查、報告和改進的實施指南》發布,自稱“全國首個碳盤查標準”。早在2011年3月, 上海環境交易所對九家上海虹口區的重點工業企業展開碳核算,亦旨在“參照國際通用的核算標準,形成適合國情的核算標準體系”。 “現在在中國做溫室氣體盤查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事碳盤查第三方認證的SGS中國區環境服務部總監薛建說,“發改委也是讓各地自主選擇。” 事 實上,碳盤查并非無國際標準可循。組織層面的碳盤查較為通用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6年發布的ISO 14064和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世界可持續發展研究會聯合發布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產品層面的碳盤查則主要采用由英國標準協會(BSI)等發布的PAS 2050。 WRI溫室氣體項目經理宋然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進行組織碳盤查的全球五百強中,66%采用GHG Protocol,但在中國,由于對ISO品牌的高認可度,ISO 14064的采用率更高。 既然已有通行標準,即便全球五百強也多采用國際標準,地方的沖動所為何來?“在國家標準還未出臺之時,搶占制高點。”宋然平說。 武漢碳減排協會秘書張杲坦言,此舉意在吸引眼球,一個長遠的打算是促成武漢可以成為今后全國碳交易的中心,“如果做得好的話不亞于深交所、上交所的業務量”。 搶占制高點對標準制定者還意味著可能的直接收益。以湖南的標準為例,起草者本身就是一家從事CDM(清潔發展機制)的公司,“參與了標準制定,在拿(碳盤查)單的時候肯定就比較容易。”北京一致人和國際環境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總裁楊智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