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DM為主體的碳交易日益活躍。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市場特點,但國際上遠沒有形成相對統一和規范的市場[1~4]。不同的碳交易體系,有著不同的合同結構和交易規則,人為形成了一定的壁壘,對降低交易成本帶來不利。從全球看,碳交易體系可以歸納為如下三方面:
(1)主導、成熟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歐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不僅是歐盟成員國每年溫室氣體許可排放量交易的支柱,也是當今主導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引領者[5]。隨著EU-ETS第三階段(2012~2020年)產業范圍擴大,EU-ETS主導下的全球碳交易市場的上升趨勢會持續。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架勢,以及亞洲的覺醒,為了捍衛歐盟全球碳交易定價權,歐盟也先后成立了北方
電力交易所、未來電力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等。歐盟和美國等還在碳交易更高端的信用評級、
衍生品開發方面進行競爭。如英國正在積極推動組建類似于穆迪評級這樣的碳交易評級機構,紐約-泛歐交易所則推出一個新的確認有低
碳排放記錄的歐洲公司的碳指數——低碳100歐洲指數等。這些機構和標準不僅滲透到會計、保險、金融、法律、培訓、市場咨詢、公關傳媒、風險管理等傳統行業,還延伸到碳交易、
碳中介、
碳管理、碳登記、碳排量跟蹤核實的全過程。但目前總體而言,歐盟的
碳配額交易遠遠超過世界的其他地區。
(2)迅速擴展的美國芝加哥交易體系
雖然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但為了主導世界,追求更大的利益,美國率先在京都機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場成立了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控制著全球自愿
減排碳交易市場平臺。不僅如此,美國憑借在金融、信息和法律領域的技術優勢,逐步向歐盟和全球既有的碳交易市場進行資本滲透:2003年美國組建了芝加哥碳交易所。2004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在歐洲建立了分支機構歐洲氣候交易所。2005年芝加哥碳交易所與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關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美國高盛公司參股了芝加哥交易所母公司氣候交易所公司,并且其控制的洲際交易所將歐洲氣候交易所納入其交易系統,與洲際交易所交易的石油等實體資產在同一平臺交易。美國銀行不僅滲透成為歐洲氣候交易所等平臺的會員,也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成為這些歐美等氣候交易所的控股股東。2008年1月,紐約-泛歐交易所與法國國有信托投資銀行合作建立BLUENEXT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是2007年由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泛歐交易所合并成立,泛歐交易所控制著歐洲大多數證券交易所。美國還與加拿大積極商討組建北美氣候交易所。除此外,美國將碳交易的控制權也不斷深入到亞洲包括我們國家,如2008年,BLUENEXT交易所與
北京環境交易所簽訂合作協議,布局中國市場。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則與中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人民銀行合資建立了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
(3)已經覺醒的亞洲交易活動
面對歐美不斷壯大和擴張的交易體系,包括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都相繼采取了貿易性的減排計劃以應對,印度更是推出了兩個
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包括多種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歐盟減排許可(EUA)期貨和5種核證減排額(CERs)期貨,以及印度國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2008年4月推出的CERs期貨,提高了印度國際碳交易份額[6]。就連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澳大利亞也建立了溫室氣體減排體系,并將澳元作為國際碳結算貨幣推出。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
碳信用提供國[7]。2011年7月18 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中國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必將為我國的碳交易體系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The European Carbon Market In Action Lessons from the First Trading Period[J]. 2008,CEEPR,CDC
[2] Greenhouse gas market 2007[J]. IETA.
[3] EU elnlSslons trading:an open systern promoting global innovation[J]. European Commission,2007
[4] Supply and demand of Kyoto mechanism credits[J]. MITI.,2007
[5] 李布.借鑒歐盟碳排放交易經驗構建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J].中國發展觀察,2010(1):55~57
[6] 駐印度代表處科技組.印度推出碳排放額度期貨[J].NSC簡訊,The Times of India, January 22, 2008:25
[7] 李年君,我國CDM簽發項目比例低的原因和對策分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201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