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權威解讀!2024年度中國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傳遞了哪些信息

2024-11-6 10:54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肖琪

“從對氣候變化的健康損害轉移到呼吁全球系統全面應對挑戰,這是歷年來全球柳葉刀倒計時報告所發生的變化。”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蔡聞佳表示。11月5日,《2024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以下簡稱“2024中國報告”)發布,蔡聞佳介紹了全球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最新發現及其中與亞洲地區相關的內容,并重點圍繞2024中國報告,詳細解讀了中國正面對氣候變化健康影響時的挑戰與機遇。

亞洲地區所受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的絕對值高于其他大洲,復合極端事件對健康的影響呈現1+1>2的特點,“氣候焦慮”并未帶來公眾關注度的提升……2024中國報告還傳遞出哪些關鍵信息?

亞洲所受的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絕對值高于其他洲

全球科學家通過嚴密的方法和詳實的數據,正逐步揭示氣候變化與氣候行動影響人群健康的隱秘關系。

據介紹,《2024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全球報告》(以下簡稱“2024全球報告”)的核心觀點包括5大方面,一是氣候變化帶來了破紀錄健康代價。二是溫室氣體排放愈演愈烈。三是全球資金仍大量流向化石燃料產業。四是氣候變化正打破危險的新紀錄,但政府和媒體對健康與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卻在下降。五是轉型方向將決定全球健康狀況,但許多國家尚未準備好向健康、凈零排放的未來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全球報告新增了夜間溫度升高和睡眠時間損失指標。“2023年由于暴露在高溫環境下,人們的睡眠損失時間大概比1986年—2005年期間高出6%,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蔡聞佳補充道:“另一個指標是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教育和培訓情況,越是中低收入國家占比越低,而這些地區所受的影響往往更嚴重,更需要科學數據來支撐應對策略的制定。”

從2024全球報告進一步聚焦到亞洲,可以發現亞洲地區所受的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絕對值往往高于其他大洲。“這背后既有氣候原因,也有亞洲人口和結構的問題。”蔡聞佳解釋道:“亞洲地區1歲以下的嬰兒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熱浪暴露天數大概占全球的50%—60%,與亞洲地區的人口成正比。目前,已有80%的亞洲國家氣象部門會向衛生健康部門提供氣候服務和數據服務,但提供長期的氣候變化預估數據和面向行業影響的定制產品的國家不到35%。”

復合極端事件對健康的影響呈現1+1>2的特點

近年來,中國正在遭遇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2020年,東北地區半個月內遭受3次臺風沖擊,在南方肆虐的氣象災害開始北上了。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破大陸小時級降雨量記錄。2022年,高溫炙烤全國,熱射病成媒體熱議話題。2023年,杜蘇瑞臺風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位于西南地區的云南也遭遇了最強的冬春連旱,引發森林火災。

“在氣候變化的趨勢下,地球變得越來越‘狂躁極端和多變’,讓罕見的事情變得更加常見,讓常見的事情屢破新紀錄。”蔡聞佳說道:“通過與1971年—2000年的氣溫對比,可以發現近10年的全球夏季平均溫升上升了0.6度。正是0.6度的全球溫升,帶來了我國極端天氣發生頻次的倍數增長。每一個0.1度的溫升都會帶來氣候環境的巨大差別。”

通過對我國氣候變化現象和數據的研究,2024中國報告給出5大結論:一是氣候變化的健康威脅近在眼前,氣候危機也是健康危機。二是近年來的氣候健康風險只是未來更嚴重危險的縮影。三是氣候變化還在損害我們的適應能力和減排能力,進一步加大健康威脅。四是氣候行動是緩解健康危機,改善建立公平的良藥。五是中國的應對行動有所進步,更多的行動機遇正在涌現。

不僅如此,2024中國報告還持續迭代優化,在全球報告的16個指標之外,引入3個新指標,并提出兩個新觀點,分別是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的預估和復合災害的暴露。重點闡述了復合災害的影響,選擇了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健康影響較為顯著的復合高溫和臭氧以及復合干熱(白天熱晚上也熱的情況)等事件進行梳理研究。

2024中國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復合干熱事件的暴露人數超過9億,總的人口暴露量相比1986年—2005年的平均值增長了超過30倍,快速上漲的地區主要在中國南方地區。另一個復合事件是高溫和臭氧,高溫往往跟高濃度的臭氧同時出現,并且會對人體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2023年,全國的人均高溫、臭氧的復合暴露天數是6天—7天,為1986年—2005年平均值的兩倍多。快速增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

“國內相關團隊對復合熱事件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天氣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了兩倍多,也證明了復合極端事件對健康的影響呈現1+1>2的特點。”蔡聞佳解釋道。

“氣候焦慮”并未帶來公眾關注度的提升

在創新與突破方面,2024中國報告首次加入了衛健系統的碳排放指標。“可以預見,如果未來氣候健康的風險不斷增大,將會帶來更大的醫療服務需求,新增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加大碳排放量。所以衛生健康部門需關注自身的碳排放,降低對氣候環境的負面影響。”蔡聞佳表示。

應對氣候變化,公眾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但2024中國報告顯示,“氣候焦慮”并未帶來公眾關注度的提升。“我們追蹤了政府網站以及主流社交媒體,發現公眾個人對氣候變化等議題的搜索量在2022年出現了一個高峰之后回落了。”蔡聞佳說道。

氣候行動是緩解健康危機和改善健康公平的良藥。從中國清潔采暖政策的一步步落地實施可見一斑。2017年開始,我國將清潔取暖列為優先發展事項,截止2021年,我國大概有超過2,600萬農戶家庭參與了清潔能源替代計劃,在人均能耗增長75%的前提下,實現了煤炭使用比例下降65%。在減少1.5億噸燃煤散煤使用的同時,也實現了pm2.5下降1/3以上的結果。

“清潔取暖所帶來的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受益最大的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蔡聞佳解釋道:“因為通常他們在室內呆的時間更長。所以,氣候行動既能夠降低健康風險,還能促進區域間、城鄉間和性別間的健康公平。”

當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體系正在逐步成型。“我們建議,接下來,還要加快建立國家級的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部級協調機制。在地方上要加強不同的適應試點的協同和融合,加快實施區域層面的碳排放總量控制。推動氣候健康領域的投融資,削減化石燃料的補貼,增加對減緩和適應技術的資金支持。發展低碳和有韌性的醫療系統。同時,提供因人、因地、因病而異的精細化、多樣化健康風險預警服務。”蔡聞佳說道。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