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碳交易衍生品 有利于提高碳市流動性
觀察
“企業不要把碳交易作為一種負擔,而應該將其作為一個機遇。”中山大學低碳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余志告訴記者,碳
市場建立之初,企業對碳交易
政策不了解,對碳交易未來預期不明朗,加上九成以上的配額以免費的形式發放給企業,廣東
碳市場確實存在流動性不足的
問題。通過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碳抵押融資等
碳金融業務,為控排企業提供相關融資支持,未來還可以探索開展碳債券、碳期貨期權等進一步豐富碳交易的衍生品,這可以使得企業
碳資產管理能力和碳市場參與度均有所提高。在歐盟等成熟的碳市場,上述碳金融衍生產品產生的交易量往往比二級市場的交易要高得多。
中創碳投分析師指出,碳市場開發更多的金融工具有助于將能源、天氣等長期因素的影響體現到價格上。目前,對試點碳價影響最大的,可能是當地發改委催促企業清繳配額的期限。往往6到7月臨近履約期間,配額市場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而據廣碳所消息,受省發改委委托,該所將于27日舉行年度有償配額第三次競價發放,總量為100萬噸,競買底價為每噸35元人民幣。根據《廣東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從2014年9月起至2015年6月,原則上每季度最后一個月安排一次有償競價發放,為體現配額在不同時期的稀缺性和價值,發放底價實行階梯上升,第四次競價底價將升至40元/噸。
對此,余志建議,事實上企業不但要看到“如果政府發給的免費配額如果夠用就不需要掏錢買配額了”,還可以對碳資產有個預判,如果年初購買價格較低,到了年末履約時即使用不完,賣出去也可能會增值。“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企業樹立資源有償使用的意識,對能源、環境、生態資源等進行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并促進整個社會的
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