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2017年啟動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2021年上線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我國
碳市場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據統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企業中,自備電廠企業雖然碳排放量占比不高,但數量眾多,尤其是
四川等地區自備電廠數量可達當地發電行業企業數的一半以上。因此,自備電廠的碳排放和
碳資產管理能力,事關地區碳排放數據質量水平、碳資產經營管理和碳市場清繳履約成效,需要引起相關方面重視。
自備電廠多屬于工業企業自行投資建設,以熱電車間的形式運行,一般為熱電聯產,為企業生產提供
電力熱力,少數可兼顧周邊企業和居民用電用熱需求。
相比公用電廠,自備電廠具有一些特殊性。從設施上看,自備電廠機組往往設施老舊、規模偏小,能效碳效水平偏低,電量、蒸汽等分級計量器具配備不足,煤樣等采樣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從用能上看,燃料多為組合商品煤,低位發熱量、水分等參數限制較多,摻燒生物質機組占比高。從質檢上看,制樣、化驗和存樣條件較差,檢測儀器配備和管理較為落后。從管理上看,管理相對粗放,人員認識水平不一,人員兼職化、流動性較強,缺乏系統性培訓。這些因素,導致自備電廠碳排放數據質量隱患較多,碳排放配額缺口較高,碳市場清繳履約壓力較大。
提升自備電廠碳排放管理能力
自備電廠是我國發電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碳市場能力提升的薄弱環節,應更加主動適應碳排放雙控新形勢和碳定價新要求。筆者建議,遵循自備電廠發展和運行規律,以自備電廠較為集中的地區和行業為重點,統籌“軟件”和“硬件”建設,促進自備電廠轉型升級,提升碳排放管理和碳資產經營能力,助力碳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優化產能結構。一方面,優化機組結構。嚴控“增量”,強化安全、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等指標約束,嚴把燃煤自備電廠項目“準入關”。發揮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熱電聯產公用電廠的供熱輻射能力,禁止在供熱范圍內新建燃煤自備電廠。優化“存量”,支持有條件的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推進老舊低效自備電廠淘汰退出,鼓勵采用電網電、集中供熱、新能源分布式發電等。另一方面,優化用能結構。支持有條件的燃煤自備電廠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機組“煤改氣”。引導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供熱,逐步提高生物質摻燒比例,增強生物質摻燒的穩定性安全性。
二是加快改造升級。聚焦
鋼鐵、
建材、
化工石化、
有色金屬、
造紙、紡織等行業,加強自備電廠規范管理和整治,推進自備電廠對標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推進能耗指標低于基準水平的項目實施改造升級。將自備電廠納入煤電
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范圍,有序推進自備電廠低碳化改造,持續降低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超期服役老舊設備,更新鍋爐、汽輪機、發電機等生產設備。挖掘數字賦能潛力,加快自備電廠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建設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控制、智慧運行的智能電廠。
三是強化計量檢測管理。按照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及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加強皮帶秤、電能表、流量計等計量器具配備更新,補齊蒸汽流量、溫度、壓力等分級計量短板,確保計量器具實現定期維護和檢定校準,提升數據計量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施計量器具清單動態管理,規范制定使用和維護制度規程,健全可追溯、可核驗的記錄臺賬和統計報表體系。推進煤樣采樣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采樣效率與準確性,確保煤樣具有代表性。加強采樣室、制樣室、存樣室建設和管理,推進水分、低位發熱量等實驗室檢測設備配備更新,提升采樣、制樣、化驗、送樣、存樣合規性和全鏈條管理水平。
四是盤活新型資產。碳排放配額(CEA)、核證自愿
減排量(
ccer)均是基于碳市場的新型資產。自備電廠企業應建立碳排放配額管理機制,加強配額盈缺形勢分析和風險預警,密切跟蹤全國碳市場
政策和交易
行情,及時優化調整企業碳市場交易和履約策略,按時足額完成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實施碳資產專業化、集約化管理。加強交易授權和資金保障,靈活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防范潛在市場交易風險。用好用足碳排放配額抵銷機制,積極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控制交易成本。創新
碳金融業態和模式,探索將碳排放配額等碳資產用于抵質押貸款和擔保,拓展融資渠道。
五是深化能力建設。加強碳市場
法規制度、標準規范和相關系統平臺學習,提升企業法治意識和合規意識。完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推動國家標準規范與自備電廠生產實踐相結合,促進碳排放數據管理流程化、臺賬化和信息化,按時做好月度信息化存證、年度核算與報告、信息公開等工作。優化細化企業工作機制和部門職責,整合組建碳資產管理團隊,推進碳排放管理骨干人才梯次培養,推行計量、制樣、化驗等關鍵崗位“持證上崗”。創新計量器具維護及檢定校準、煤樣化驗檢測、碳排放核算等技術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模式。常態推進碳市場診斷幫扶,開展碳排放數據質量聯合檢查執法,促進行業整體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