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即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各方將討論如何修復土地退化和提升抗旱能力、攜手防治荒漠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專家指出,人類要防治的是荒漠化,而不是要消滅天然的原生荒漠。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壤退化、生物生產力降低等
問題。
??人類正面臨嚴峻的土地退化問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今年年初發布的公報顯示,全球每秒鐘就有相當于4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積達到1億公頃。迄今全球已有多達40%的土地退化,影響近一半人口。
??干旱和土地退化,不僅帶來惡劣的沙塵天氣,增加沙塵暴、洪水和山體滑坡風險,還會造成農業減產,威脅糧食安全,導致水質和水供應情況惡化并引發傳染病,破壞生物多樣性,甚至引發暴力沖突,影響社會穩定……
??全球環境通過大氣循環和水循環等連為一體。健康的土地不僅為人們提供食物、住所,也為全球經濟的繁榮提供支撐。相反,一些地方的荒漠化問題也會嚴重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避免、減少和扭轉土地退化問題,加強防治荒漠化,并且需要國際社會共同采取行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得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但相關專家也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防治荒漠化是讓那些本不該是荒漠的地方回歸原有的景觀和風貌,而不是要消滅在地質歷史時期自然形成的原生荒漠。原生荒漠是一種具有很多功能和價值的生態系統,與森林、草原、濕地一樣,是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生荒漠生態系統不僅是抗逆性植物(具有抵抗不利環境條件性狀的植物)集中分布的資源庫,也是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還能平衡地球溫度、調節全球氣候。比如沙漠就是荒漠的一種類型,從沙漠中被風吹到海洋的沙塵,是海洋中浮游生物所需營養元素的重要來源,還能起到中和海洋酸化等作用。如果沒有沙塵入海,海洋生態系統會受到不利影響。
??盧琦指出:“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