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重點工業產品
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提出逐步完善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方
法規則和標準體系,推動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碳足跡,就像腳印一樣,簡單來說是一件產品從原材料開采開始到最終廢物處理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就像人走過的地方會留下腳印,人類的各種生產生活活動也會留下眾多“碳信息”,產生“
碳排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
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
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近年來,我國在碳足跡管理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碳足跡標識、“零碳產品”、“零碳村”、碳足跡核算體系……種種舉措,正在加快引導社會生產消費的綠色轉型,推動形成全社會減碳降碳的良好氛圍。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壽安街道南鋒村是愛媛橙的產地之一,在這里,一顆顆成年人拳頭大小的橙子被采摘下來,裝箱運往成都集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隨后,工作人員會給每個橙子貼上一個綠色的圓形標簽,標簽上有一串醒目的數字:0.2956kgCO2/kg。
這種標簽名為“碳標簽”,由中國電子
節能技術協會頒發認證。上面的數字代表著蒲江縣愛媛橙的碳足跡,即一顆愛媛橙從原輔料獲取、栽培養護、采摘到最后分揀包裝的碳排放總量為0.2956千克。作為一種新興的環保標識,碳標簽近年來開始出現在國內一些產品的外包裝上。這種標簽直觀地將產品在生產、
運輸等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展示出來,讓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到所購買產品的碳足跡,推動綠色低碳消費。
除了碳標簽,一些企業還會通過發布自家產品的碳足跡報告來體現對于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今年夏天,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在發布新款新能源機車的同時,也發布了全球首份純電新能源機車碳足跡報告。該報告通過實景結合建模的方式測算出(新款)新能源機車產品從鐵礦石到完成30年服役期后被回收處置這一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軌跡。整個核算過程共涉及9.7萬多個數據,包括機車上的每一個螺絲、螺母的原材料獲取、生產制造以及機車車身總裝過程的碳排放都納入了測算。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產品的碳足跡?除了“雙碳”目標之下,各行各業綠色低碳轉型的
政策導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競爭所帶來的需求。記者了解到,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規則將碳排放數據納為必要的考核指標,碳足跡已成為國內產品出海的一個“綠色通行證”。同時,在國內,綠色消費也逐步成為一種潮流。2023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有73.8%的消費者會在日常生活中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的產品或品牌,90后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溢價接受度最高。這意味著,更綠色更低碳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將具有更多的市場競爭優勢。
除了標注有碳足跡的產品,近年來,“零碳產品”也逐步在市場上出現:一些紙巾品牌推出“零碳紙”,對自然更友好;不少超市上架擁有零碳標識的有機蔬菜,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為零;一些紡織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出零碳纖維環保面料……
不管是“零碳產品”還是產品碳足跡的披露,都是企業低碳環保意識的體現,也能夠進一步推動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以蒲江縣愛媛橙來說,為了能夠降低橙子的碳排放,種植基地在最初的原輔料獲取環節就盡量采用新能源車運輸肥料及農藥,在栽培養護過程中,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驅蟲也采用“以蟲治蟲”的方式,進一步降低了碳排放量。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愛媛橙的“綠色值”,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碳測算助力制造業企業綠色升級
“一件卷簾控制器的碳足跡為1.9千克二氧化碳當量,一套開關柜的碳足跡為991.5千克二氧化碳當量……”這一組數據,是
江蘇省蘇州市內幾家企業旗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這些數值是如何被測算出來的?依據的標準又是什么?答案要到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研發的“智慧碳足跡”管理平臺中去探尋。
“智慧碳足跡”管理平臺是江蘇省首個基于企業實時用能數據,對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進行量化分析的
碳管理平臺,于2023年上線試點應用。該平臺通過交互企業生產運營系統,構建產品碳足跡智能分析評價模型,進而對產品從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到運輸等環節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實時量化記錄。
相較于更顯而易見的用水量、耗電量,碳排放看不見、摸不著,如何進行準確地核算和統計?國網蘇州供電公司技術負責人周游介紹,“智慧碳足跡”管理平臺運用了物聯網、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等數字技術,根據國際通用的碳足跡核算標準,構建了產品碳足跡分析評價模型,對產品加工制造的關鍵設備開展能效監測診斷、碳排放熱點識別,其目標是讓碳排放像電能一樣方便量化分析。
“以卷簾控制器的碳核算為例,我們推動生產企業的相關產線上安裝了多個采集終端,其中包括
電力、燃氣的計量點位,實現了從企業廠區、車間、生產線、設備的全能源實時數據穩定采集。再利用邊緣智能采集設備獲取物料數據與生產數據,分產線計算企業的實際生產數據和設備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數據,最終完成產品各環節碳排放數據的核算。”周游說,“一個卷簾控制器的碳足跡是分階段采集的。比如運輸階段,我們會獲取各原材料運輸工具、運輸距離、運輸質量,調閱碳排放背景數據庫,匹配不同運輸工具的排放因子,計算得到單位原料在采購運輸階段的碳排放。在生產制造階段,我們獲取企業工單信息,包括原料種類、原料用量、產品產量等,結合電表、天然氣表的實時數據采集,獲得每個批次產品以及對應生產線、設備的用能數據,開展數據折算,得到精細到產品生產批次的制造階段碳排放量。”
通過對企業相關產品的碳足跡進行核算,“智慧碳足跡”管理平臺可以幫助制造業企業進行精細化的碳管理。“平臺可以分析廠區、車間、產線、設備各層級的碳數據,呈現企業年度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
碳配額等信息。同時還能展示年度碳流圖以及月度重點生產線和設備的碳排放強度等,進而捕捉和挖掘企業潛在的節能降碳點,為企業的降
碳減排提供決策支持,助力企業更好地融入綠色供應鏈體系。”周游說,以江蘇新安電器為例,通過精細、實時碳排放數據測算分析,目前該企業已實現年節約用能7%,并定點更換了服役五年能耗過高的舊設備,實現生產線綠色升級。
據了解,除了江蘇省,目前,國內不少地區都推出相應的碳足跡核算舉措。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布了35項新產品碳足跡評價技術標準,為企業開展碳足跡管理提供科學指導,
浙江當地組建紡織產業“碳足跡標識”認證聯盟等。今年,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到2027年,我國將制定出臺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
“碳管家”推動鄉村實現低碳生活
最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部山區的“毛竹之鄉”百丈鎮迎來冬筍豐收季。與其他冬筍品牌不一樣的是,百丈冬筍的包裝盒上都粘貼有碳標簽,消費者只需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清晰地了解到毛竹筍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
不僅僅是竹筍的碳標簽,在百丈鎮,處處都能感受到綠色低碳的氣象。自2021年被納入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鄉鎮以來,百丈鎮以“科學方法算碳,科技賦能管碳,綠色生活降碳,林業經營增匯”為核心理念,創新提出村級尺度碳排放和
碳匯測算方法,并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了“碳管家”智慧監測平臺,為全鎮的低碳發展賦能。
“碳管家”是如何采集及管理全鎮的碳數據的?據百丈鎮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沙潤東介紹,“碳管家”通過調用和集成供電、水務、燃氣等的基礎數據和相關測繪數據,再結合終端設備采集的數據,制定了“1+1+N”建設方案,即:1套碳數據采集和計算的后臺系統,1個體現碳監測、碳結構、碳管理的可視化平臺,打造家庭碳積分、企業碳賬戶、竹林碳貢獻、村級碳家底、全域能源托管等N個特色場景。
在“碳管家”平臺上,村級碳家底的情況一目了然。系統直觀地展示了村級能源使用情況、碳排放量,相關環境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沙潤東表示,通過新興技術的運用,百丈鎮及下屬各個村的碳排放得到了有效管理。比如,“碳管家”平臺會對每個家庭的水電氣等能耗數據以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數據進行匯總計算,村民們的碳減排行為會被核算為“家庭碳積分”,積分可以用于兌換生活用品等實物獎勵。“現在,我們通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行為獲得碳積分,這些積分還會在村里公布,大家都有了參與低碳生活的積極性。”百丈鎮半山村村民楊女士表示。除了村民,鎮里的民宿老板也能用積分兌換旅游券送給游客。
在“碳管家”平臺上,企業碳賬戶同樣引人矚目。百丈鎮通過對每家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光伏貢獻、購買綠能和碳匯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匯總,形成企業碳賬戶,有效促進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通過‘碳管家’平臺,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減排。這不僅有助于企業的綠色發展,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了貢獻。”
實現“雙碳”目標的“加法”是提升碳匯增量,在算碳、管碳、降碳之外,百丈鎮還著力促進竹林碳匯增長。“我們以村為單位,對每年的竹林碳匯數據進行監測,推動林業經營提升固碳能力,推動碳匯上市交易。”沙潤東介紹,在“碳管家”平臺上,森林碳貢獻以圖表形式展現了森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村級碳匯,以及水源涵養、水環境凈化等相關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百丈鎮還與國網公司合作開展了全域能源托管項目,通過清潔能源倍增、公用照明節能改造、充電設施覆蓋等手段,有效提升了全域能效水平,每年節省用電93萬度,減少碳排放6780噸。
通過多種舉措推進,目前,百丈鎮的半山村已實現“零碳村”目標,也就是說,該村一年內的碳排放量小于當年度的碳匯量。為了進一步鞏固這些降碳減排成果,百丈鎮還把降碳寫進村規民約,讓低碳生活逐步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