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足跡管理的邏輯和思路是,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以供應鏈為對象、以碳為抓手同時又超越碳、通過消費端發力?!痹诮张e辦的中國
碳中和五十人
論壇2024年大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徐明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碳足跡管理,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悉,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方案》)后,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同志就《方案》相關情況答記者時表示,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是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需要完成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徐明指出,加強碳足跡管理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對現有“雙碳”政策的重要補充。清華大學牽頭發起了 “天工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個開放透明的碳足跡/LCA背景數據庫。這個數據庫里面描述的,正是現代工業系統中,每一個過程的物質和能量輸入輸出數據。
面對數據霸權,“天工”數據庫誕生
“碳足跡核算是一個生命周期的概念,任何一個產品,比如礦泉水瓶,往上游追溯,很容易就到了另一個行業。像蘋果公司這樣的大企業,都沒有辦法把整個供應鏈從源頭進行追溯,在沒有辦法追溯的時候,就要用到數據庫?!毙烀髡f,數據庫代表了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工業過程
碳排放的平均水平。目前,大家用的數據庫大多來自于歐美國家。
據介紹,歐美國家的數據庫存在三個大的
問題。第一是數據霸權,因為現有的數據庫來自歐美國家,所以用戶沒有別的選擇,數據的話語權被牢牢把握在相應組織機構手中;第二是販賣品牌,這些機構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名,將這些數據封閉起來,不給用戶看,至于這個數據代表了什么時間、什么地方、什么行業的水平,也不好確定;第三是違背初心,這些國際數據機構是商業機構,所以它的數據要賣錢,比如,現在
市場上使用較多的一個歐洲的數據庫,目前還有15年—20年前的數據。
“所以我們急需建立一個國際認可的、中國的背景數據庫?!毙烀髡f,“天工計劃”是由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指導,由43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開發的,已在2023年11月27日發布,截至目前,使用次數將近兩萬多次。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副秘書長吳宏杰說:“‘天工’數據庫的誕生,對我國各行業碳足跡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鼓勵各部門各單位建設基于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數據庫,我相信幾年之后,肯定有些優秀的數據庫會在市場競爭中會逐漸凸顯出來,那時候它的價值將是非常巨大的?!?/div>
積極推動“天工”數據庫國際間互認
據了解,清華大學團隊一直在積極與其他國家在“碳足跡”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今年9月,徐明在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學術報告與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EC JRC)的交流,是中歐在“碳足跡”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體現。據悉,這次交流不僅展示了“天工計劃”的最新進展,還探討了共同推動建立全球化、規范化的碳足跡數據體系的可能性。這對于促進國際間的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數據標準的互認具有重要意義。
“在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數據標準的互認方面,我們一直在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步是與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把‘天工’數據庫放在聯合國環境署的平臺上,用戶可以在上面找數據,所以‘天工’數據庫是聯合國平臺第三大數據庫,也是第一大免費、開源的數據庫?!毙烀髡f,“另外,我們也跟歐盟的相關政策制定者進行了積極溝通。在這些工作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事是非常復雜的,不是一個單位能做的,因為碳足跡實際上是供應鏈都要參與的,所以清華大學正在著手發起成立一個碳足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希望找到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一起加入。聯盟的主要工作就是方法標準的制定、數據平臺的建設等,更多是共享交流,尤其是對外交流,獲得國際認可?!?/div>
在徐明看來,目前,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做好碳足跡工作,就是三個字:算、減、報。
首先,要算,知道自己和供應鏈的碳排放是多少,這對企業數據的治理是一個新的挑戰,并不是以前傳統數據統計的工作,把企業場內的碳排放算清楚就行,現在還要把供應鏈的碳排放算清楚;然后進行減碳,企業在項目設計階段就要注意減碳,而且要注意通過節水、
節能、節材、材料替代等方式減少碳排放;最后要報出來,包括發布報告和在國際平臺進行披露,讓大家知道,獲得一個正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