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近期陸續召開,能源成為高頻熱詞。據統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均重點提及能源領域規劃部署,既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礦山建設、油氣生產加工等傳統能源的轉型升級,更有新型儲能、氫能、虛擬電廠等新興產業的前瞻布局。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能源工作如何高效開展、完美收官是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必答題。透過地方兩會這扇窗口,可以看到神州大地上一張徐徐展開的能源發展“施工圖”——祖國北疆鞏固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加快能源
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東南沿海加快建設海上風電、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有序推進核電建設;三北地區“沙戈荒”大基地建設正酣;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集群強勁賦能區域崛起……
能源電力既是反映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地方兩會,可以感受到新一年里,各地堅定發展信心、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底氣和決心。
能源富集省區向“新”發力
內蒙古預計產煤12.9億噸,完成保供任務8.3億噸、占全國34.5%,發電超8000億千瓦時,外送電量3150億千瓦時、占全國16%,居全國第1位;
山西智能化煤礦達268座,排全國前列,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83%,非常規天然氣產量超過165億立方米,增長12.7%……地方兩會釋放出的一組組數據,印證過去一年各地能源保供的“成績單”。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202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0.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左右;2025年全國統調最高用電負荷15.5億千瓦左右。用電高峰期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形勢將呈緊平衡狀態。
面對新形勢、新增長,能源富集省區紛紛扛起“大梁”——
新疆提出,以油氣生產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綠色礦業及加工、先進制造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牽引,推動新型工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
山東明確,突出抓好清潔能源體系建設,開工招遠一期、石島灣核電2號機組,爭取獲批海陽三期、萊陽一期等核電項目,開工半島北等海上風電項目,力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新增2000萬千瓦。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這樣部署:一方面加快推進沙戈荒大基地和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至上海、騰格里至
江西、烏蘭布和至京津冀魯外送通道建設,力爭新增并網4000萬千瓦、發電量超3000億度;另一方面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大力推動消納場景應用,確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內蒙古不僅腳下有煤炭,頭上更有‘風光’,截至2024年底,全區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35億千瓦,是‘十四五’初期新能源總裝機規模的2.7倍。如何破解新能源并網、消納
難題是內蒙古亟需解決的關鍵
問題。加快外送通道建設,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是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增強電網穩定性的重要舉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
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記者表示,能源安全已上升至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各地持續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推動能源轉型升級,向“新”發力,是今年各地能源工作的一大亮點。
百舸爭流發展新質生產力
縱觀各地兩會,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新一年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少省(自治區、直轄市)推出科技重大專項和補貼方式,以實打實的舉措推動科技創新和能源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山西提出,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融合。加快風電光伏項目建設,推動氫能、氨能、甲醇全產業鏈發展,高效開發利用地熱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以上;
甘肅聚焦氫能與新型儲能等前沿方向,謀劃一批示范工程,打造未來產業集聚區。積極推廣源網荷儲一體化、微電網、綠電園區等模式,推進綠電制氫產業化發展,建設風光氫氨醇一體化產業基地;
安徽明確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支持汽車“皖軍”技術和產品迭代升級,構建“車能路云”融合發展生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中心。
“各地政府在賦能能源產業過程中,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郭伯威告訴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引擎,其核心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并通過技術革新、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改造,實現傳統能源體系與新興科研成果的深度融合。“各地能源發展的舉措正是‘傳統能源現代化,新興科研產業化’雙重驅動在地方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2024年,廣東GDP突破14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6年排名全國第一。在此基礎上,廣東如何“向上突圍”?答案也在穩步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關鍵點上。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介紹,廣東將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體系,培育更多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實施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創造更多可復制、叫得響的改革經驗。
郭伯威指出,能源轉型過程不僅依賴技術和數字化革命,更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政策激勵和
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通過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以及推進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同創新,最終實現傳統能源與新興科研成果在全產業鏈上的有機融合。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甘肅、
青海、
寧夏、新疆、湖北、山東、
河南、
吉林等14個省區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火電,成為主力電源。
“這充分顯示了我國能源結構正以綠色低碳為主導方向轉型。這一趨勢不僅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降低
碳排放,還為傳統能源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為新興科研成果產業化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政策支持空間。”郭伯威指出,綠色發展理念不僅體現在產業技術層面的革新升級上,更延伸至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與公共治理等多個方面,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2025年,不少地方將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煤電機組節能降碳行動、
碳足跡管理、零碳園區建設等作出具體部署。
海南提出,打好能耗雙控收官戰,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建立海南自貿港特色產品碳足跡管理機制;新疆提出,縱深推進美麗新疆建設。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穩步推進煤田火區治理,切實保護煤炭資源安全和周邊城鎮生態安全;
四川提出,健全區域碳排放預算管理和目標考核、行業企業
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等機制,嚴把新上項目碳排放關,試點建設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立足‘雙碳’目標,各地在滿足用能用電需求持續增長的同時,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綠色發展,是能源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林伯強說。
郭伯威進一步指出,綠色發展還體現在城市建設、
交通、建筑等多個領域。通過推廣綠色建筑、智慧城市、綠色交通和低碳生活方式,各地正在構建全鏈條、全方位的綠色生態系統,為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和生活環境。這種全局性、綜合性的綠色轉型,不僅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也為傳統產業向現代化能源體系轉型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政策保障。“可以說,綠色發展已成為我國在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抓手。”
承載新一年的期許,開啟接續奮斗的征程。各地積極夯實能源保供基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神州大地處處上緊發條、開足馬力,能源建設必將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