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如何繼續保持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惠州有了新的目標—沖擊國內先進的低碳生態城市,為此將推進產業低碳化建設、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建設、低碳示范社區建設、低碳建筑應用、綠色能源發展、綠色
交通發展、
碳匯建設、綠色市政發展八大重點工程。22日,記者從惠州市發改局了解到,《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2014—2030年)》正在征求意見,其中透露了上述計劃。
根據該意見稿,到2020年,惠州要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下降幅度達到國家及省要求,建成一批低碳生態示范試點。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要比2020年下降30%,使惠州市成為國內先進的綠色、宜居、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城市。
好山好水好空氣,是惠州的一張城市名片。但隨著經濟發展,
節能減排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壓力。記者了解到,惠州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規模較大,能源消費總量處于全省偏上水平。以2013年為例,惠州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達到3647.92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3.04倍。能源消費總量2013年達到1896.92萬噸標準煤,位居全省第五,比2005年增長了2.76倍。
不過,近年來惠州的能耗強度持續降低,單位GDP能耗從 2007年0.976 噸標準煤/萬元持續下降到2013年的0.748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幅度達23.3%,2013 年惠州市的能耗強度居于全省第七。2013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比2010 年下降幅度達28.3%。但與全國和全省相比,這一數值仍然偏高。2013年惠州人均碳排放量達到7.8 噸/人,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8噸/人)和全省平均水平(6.8噸/人)。
該規劃透露,碳排放來源以工業排放為主,并大幅上升。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和能耗在空間上呈極化不均衡分布。從縣區分布來看,受
石化、
水泥、
電力等高碳排放產業影響,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集中在大亞灣區、龍門縣。
與之相對應的是,以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低碳排產業集聚為特點的仲愷高新區,201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占全市總量的10%,單位GDP能耗水平為全市平均水平的0.68倍。
當然,從碳匯總量上來看,惠州的低碳生態基礎較好。2013年惠州全市碳匯總量為381.5萬噸,較比2005年增長了20.9%。2013年,全市森林蓄積量達3086.6 萬立方米,林地碳匯占碳匯總量的81.9%,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1.28%,位居珠三角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