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那么,在“互聯網+”的歷史大潮下,能源行業又將迸發出怎樣的活力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行業態勢、
政策動向以及重點上市公司三個角度切入,以期為廣大投資者展現一個全面直觀的印象。
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互聯網+”隨即成為輿論關注和討論的熱點。但當我們一直將關注點集中在一些傳統的制造業或消費行業的時候,是否可以想象,傳統的能源行業也將借助這股互聯網的春風改變自身?
券商:實現能源智能化消費
在近期A股
市場以及今年政府的工作報告中,“互聯網+”這個熱詞頻頻出現。業內人士指出,這場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或許將創造出多種新業態,并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互聯網+”將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強調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各類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實現傳統產業的創新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化。
那么,怎楊才能將能源與互聯網結合起來,什么才是能源互聯網呢?
有券商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提到能源互聯網,市場上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在對能源產業進行互聯網化的過程中,在能源上附加如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動態調配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提高整個能源產業的效率。不過我們更傾向于認為,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配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電源以及儲能接入,實現能源智能化消費等。尤其是新能源這塊,實際上,新能源發電一直都有隨機性和間歇性的
問題,這也導致了其總是出現并網
難題,但是通過能源互聯網以及電改方案的出臺,這些問題未來也是有望解決的。”
實際上,從全球對能源的需求角度看,傳統能源使用受到供應成本以及環境問題制約。與互聯網情況類似,
電力在發、輸、配等各環節,經過長年累月,必然會有大量數據出現,這顯然是可以進行數據挖掘的。另外,國家支持新能源,但是風電、光伏等又有隨機性、間接性等弊端,可靠運用以及預測調度均需要互聯網技術或者互聯網思維。
行業前景廣闊
對于能源行業,哪些細分領域最值得關注呢?
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能源互聯網時代,由于光伏發電等的不確定性,儲能將是重要一環。儲能的功能并不單單指能源存貯,而是上升為電網調節裝置,只有引入儲能裝備,才能實現需求端動態管理,消除晝夜間峰谷差、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對于儲能,廣義的定義是指,通過一定的中介或者設備將能量從同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儲起來,在未來使用時再以特定的能量形式釋放出來的循環過程;狹義的儲能,則主要指對電能的存儲,是指利用化學或者物理的方法將產生的電能存儲起來并在需要時釋放的一系列技術和措施。儲能的本質是解決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平衡。一個完整的儲能過程包括充能、能量形式轉換和放能三個主要環節。
利用儲能去解決可再生資源發電不穩的問題,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上述分析師如此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我國風電、光伏電站裝機量近年來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其不穩定性,導致出現了大量的“棄風”、“棄光”現象。長城證券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給出了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9月,全國當年棄風電量為86.1億千瓦時,棄風率為7.51%。棄光電量并無全國范圍的統計數據,
甘肅省2013年棄光電量約為3.03億千瓦時,棄光率約為13.78%。顯然,實現開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發電,迫切需要儲能技術的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