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終在2015年4月底露出真容。據
市場測算,未來六年,京津冀一體化 需要投入42萬億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環保領域的資金就是1.26萬億,這也就意味著在2020年前,京津冀環保產業每年都有2100億元的投資機會。這塊巨大的蛋糕讓不少行業人士摩拳擦掌。
不夸張地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如果一切按照構想向前推進,京津冀將是中國乃至亞洲最為規模宏大的高端產業核心聚集區。而各種說法與思路涌現,地方政府著急、企業著急,但各方盡快讀懂中央信號的決心不減。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終在2015年4月底露出真容。
不少行業人士都已摩拳擦掌,至少在輿論場上分京津冀一體化一杯羹。最為廣泛熱議的三個行業懸念不大——
交通、環保以及地產。
而京津冀環保這塊蛋糕有多大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藍虹表示,通常一個國家對于環保的投入應占財政支出的3%。而據市場測算,未來六年,京津冀一體化 需要投入42萬億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環保領域的資金就是1.26萬億,這也就意味著在2020年前,京津冀環保產業每年都有2100億元的投資機會。
6年42萬億傳言
“稍微有點突然,還是很興奮的,現在各方的積極性確實都很高。”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招商局局長邊志興聽到《綱要》審議通過的消息時百感交集,“可能等待得太久了。”
相比之下,《綱要》通過審議的消息遠沒有“42萬億”來得刺激。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
但有權威媒體搜索相關信息發現,2014年3月財政部網站刊登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的講話稱,“預計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由此可見,此番講話內容并非是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而近期財政部網站及其他政府信息,也均未披露有關京津冀協同發展投入資金的相關信息。
隨后,該權威媒體向財政部辦公廳核實此消息,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與財政部有關司局核實后證實,相關司局并未做過有關核算。”
盡管“6年42萬億”的傳言沒有事實依據,但這一消息與《綱要》過審的消息一起成為了資本市場上的重大利好。多家分析機構據此認定,京津冀板塊獲得重大利好,并將房地產、交運、基建、環保等領域鎖定為受益行業。有分析甚至指出,42萬億投資最終將撬動超過百萬億資金。
先期投資向環保傾斜
說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環保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重要項目,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生態金融中心副主任藍虹眼中,在這42萬億元的投入中,先期規劃已經 走在前面的環保領域肯定會獲得投資傾斜。“不可否認,42萬億元的總額比很多人預想的都多,但實際上,通過本次中央政治局通過的規劃不難看出,中央對于京 津冀區域的發展思路和很多環境專家預想的有所不同。”藍虹表示。
藍虹分析稱,如果單純是在區域內對污染聯防聯控的話,
河北勢必要大規模的壓縮產能。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治理的投入,主要是從解決現有
問題的角度去評估,比如幫助當地扶持新的 產業,加大對原有治理的技術投入。“然而,區域規劃出臺后,京津冀區域未來的人口增長、城市規模發展都要比預想速度快,因此,區域內對于
鋼鐵等行業的需求 仍然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這就決定未來區域環境治理不能光靠減產,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產能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改造實現
減排,而這些環保項目的投入非常高, 比如一個污水處理廠的投入至少在幾億元甚至十幾億元。”藍虹表示。
藍虹還預測,通常來說,一個國家對于環保的投入固定在財政支出3%是比較理想的,42萬億元中如果也能保持這一比例的環保投入,相信未來幾年,京津冀多個行業的污染治理技術將迅速提高,城市污染處理基建也會明顯擴容。
市場空間逐層打開
目前,京津冀是全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2014年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前10名城市中,京津冀地區占據8席,區域內PM2.5年均濃度平均超標1.6倍以上。隨著京津冀環保生態一體化的加速,京津冀區域內的大氣治理產業正駛入藍海。這給區域內的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很多公司把業務開拓重點轉向京津 冀,已經在區域內有訂單的公司,更是快馬加鞭。
除了大氣污染,京津冀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也非常嚴重,地下水嚴重超采,而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華北平原主要河流地表水劣V類水質比重超過30%。在2015年4月新出 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列舉的38項限時完成的措施中,有9項措施都劍指京津冀,要求京津冀區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公布 地下室污染場地清單、開展修復試點等。
市場普遍認為,“水十條”中提到的再生水利用,受益于成本下降等優勢,在國內大部分區域的再生水,經濟性會優于一次供水。如
北京再生水廠總體新增規模已達220萬噸/日,而且北京市政府計劃到“十 二五“末,要完成再生水廠等四類工程共計83項建設任務。方正證券認為,北京市再生水廠建設的示范性效果將很快在京津冀主要大型城市中傳導,激發出更大的 建設市場空間。
研究機構紛紛指出,就這塊環保大蛋糕而言,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來京津冀開拓環保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