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在開展試點工作。從國內外垃圾分類處理的成功案例來看,無論是國外巴西塞普利回收、德國雙元回收和美國再生銀行回收,還是臺北三合一回收、
深圳鹽田區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廣州低值物回收利用,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垃圾分類
第三方企業化服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所謂垃圾分類第三方企業化服務模式,是指由從事垃圾處理的組織,如從事回收利用具有資源價值和一定經濟價值的低值物的企業、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前延至垃圾產生源頭,捆綁地提供垃圾分類服務的一種模式。這一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垃圾分類的人力、財力和物流困難,是一種可復制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從2014年5月開始,廣州市先后在8個區(縣級市)的街(鎮)示范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實實在在減少了焚燒填埋處理的垃圾量。
首先,解決了人力
問題。廣州市以前主要依靠政府及其公共事業機構人員督促公眾分類,行政主管部門甚至把18個處室的副處長派駐街道蹲點指導兩個月。但事實證明,政府自編自導不能持久,且督導效果差,以致垃圾分類叫好不叫座。為此,廣州動用企業、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等力量,按企業化運作方式提供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引導與督促公眾自覺分類,保障了人力的持久性。
其次,解決了財力問題。通過與其它垃圾處理事物捆綁,解決了分類控制的資本化
難題,便于財政補貼制度化。廣州市通過出臺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階梯式計費和區域生態補償制度,調動了各級政府和社區強化物質回收的積極性。通過出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保障了第三方和分類排放者的利益,調動了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這些制度化措施,打開了垃圾治理社會化、
市場化和產業化新局面,有效提高了資源回收利用率。
第三,解決了物流問題。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類處理、物盡其用,必須有相應的分類處理設施。一些地方沒有分類處理設施卻強推分類,往往給人做表面文章、為了分類而分類的印象,導致公眾失去分類積極性。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模式將分類服務與后續分類處理捆綁,并根據回收利用的廢物量給予補貼,形成了分類垃圾逆向物流,讓物流成為一種生產力,保證了分類垃圾得到分類處理。
垃圾分類第三方企業化服務的核心是通過強化垃圾的物質利用促進垃圾分類。關鍵是要把物質利用當作一種垃圾處理方式并給予財政補貼,以驅動第三方企業化運作。廣州通過完善補貼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理順垃圾全程、綜合和多元治理,切實加強垃圾的物質利用,并借此促進垃圾分類,找到了垃圾分類的抓手、推手和先手,讓垃圾分類變得簡易、可衡量和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