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量焚燒基于嚴格分類
在德國,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深入人心。一些住宅的垃圾桶專門放在上了鎖的垃圾房內,垃圾桶配上黑、綠、黃三種顏色的蓋子,分別用來收集一般垃圾、紙張垃圾以及塑料。然而,簡單的三種分類往往難以解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分類
問題,環衛部門于是專門在垃圾房的回收處貼上圖片并且還在
紙板上粘上樣片,指導居民正確處置垃圾。
如果不按照正確方式認真進行垃圾分類,很可能會被環衛工人拒收,從而連累整個住宅區,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面臨處罰,因此在德國生活的人幾乎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事實上,對德國的很多城市來說垃圾處理一直都是個
難題,而德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對垃圾焚燒的探索。以德國的港口城市漢堡為例,1890年之前漢堡的生活垃圾都被用作肥料運送到居民區附近的農田里。然而,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不環保,而且不衛生。1892年,僅僅一場霍亂就奪走了8000人的生命,這促使漢堡當局下決心于1896年建造了首座垃圾焚燒爐。
如今,德國人對生活垃圾遵循的是盡量減少總量和加以回收利用的原則。據2011年的數據顯示,當年德國城市固體垃圾中回收利用比例為65%,焚燒處理比例為35%。當其他國家還在討論焚燒和填埋兩種處理方式孰優孰劣之時,德國已經從2005年6月1日開始禁止填埋未經處理過的垃圾。
德國法律針對居民區和工業區等地的焚燒廠排放標準不一樣,只要排放達標,選址并無限制。從現實情況來看也的確如此。漢堡市的4座焚燒廠均未遠離市區。其中MVR廠甚至表示,當初的選址初衷就是想盡量在垃圾產生之地處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