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試點工作積累大量經驗
中國碳
市場的建設,是由7個試點開始起步的。幾年時間內,7個
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并各自嘗試了不同的
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
2011年11月,按照“十二五”規劃中“逐步建立
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國家發改委在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
深圳市啟動了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各試點省市都編制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辦法,開展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報告與核查體系建設、登記注冊系統和交易平臺建設等基礎工作。
去年,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截至2015年6月26日,7個試點
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2509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約8.3億元人民幣。2014年,5個先期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順利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96%以上的控排企業足額清繳配額。今年,履約情況更加理想,上海、北京、廣東、湖北均實現100%履約,深圳、天津兩試點履約率在99%以上。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總結,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為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有效控制自身碳排放,對試點省市完成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起到了積極作用。
氣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試點經驗首先證明了碳市場在中國可以操作,使得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有了依據;其次通過不同的規則試驗,也提前發現了一些
問題,總體而言是成功的。當然,由于7個試點基礎、能力、重視程度不同,也確實能看到最后的效果不同。今年履約中,已有經驗的五個試點在整體的協調和把控上比去年明顯提高。通過履約過程,也能感受到規范、透明、公平的體系是整個碳市場立足的根本所在。
據了解到,通過試點的實際運行和市場的發展,企業對碳交易的接受程度越來越強,可行性得到論證后,全國碳市場的準備工作得以加快。
而試點運行中發現的問題,也是全國市場制度設計的重要參考。比如,一定要立法先行,通過看到不同試點立法程度不同帶來的明顯區別后,立法就成為建立全國碳市場必須不遺余力去推進的步驟。再比如,試點經驗證明了數據初始盤查的準確度,確實會對后期分配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在全國碳市場建設初期就一定要抓好數據質量,花力氣去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