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通過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
碳排放隨時間變化規律的研究發現,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一般會隨時間的變化呈現倒U形曲線,三種倒U形曲線不僅各自存在,而且峰值是依次出現的。從長期來看,碳排放隨時間的演化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碳排放強度峰值前階段(S1)、碳排放強度峰值到人均碳排放峰值階段(S2)、人均碳排放峰值到碳排放總量峰值階段(S3)、碳排放總量穩定下降階段(S4)。如果人均碳排放峰值與碳排放總量峰值相重合,那么該過程就變成三個階段,也可以視為四階段的特殊情況。
圖 碳排放隨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劃分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嚴格假定下,CO2排放與城鎮化率之間是否存在類似的關系呢?即隨著城鎮化的長期發展,三種倒U形曲線不僅各自存在,而且峰值是依次出現的。為了驗證上述關于碳排放隨城鎮化變化規律的假說,我們利用主要發達國家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通過分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DI)數據庫中人口、經濟和城鎮化的統計數據,以及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CDIAC的碳排放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等18個發達經濟體的碳排放強度峰值均在人均碳排放峰值之前,符合S1、S2階段的劃分,但由于部分發達國家人口數量長期趨于穩定,所以會出現人均碳排放峰值與碳排放總量峰值相重合的情況,即碳排放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由四個階段演變為三個階段。主要發達國家碳排放強度實現峰值時的城鎮化率大體在50%~90%之間,均值為67%左右。其中美國、葡萄牙等國最早,澳大利亞、阿根廷、比利時等國最晚。而從碳排放強度峰值發展到人均碳排放峰值,即由S1階段發展到S2階段,城鎮化率大約要發展到55%~95%之間,均值為75%左右。其中,美國、英國、日本等老牌發達國家經歷的階段最長,希臘、加拿大等國家經歷的發展階段最短,這與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不無關系。而從人均碳排放峰值到碳排放總量峰值,城鎮化所經歷的發展階段則相對較短,除了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外,其他國家這兩個峰值出現的發展階段基本重合。S3階段的長短與各個國家人口的變化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人口總量趨于穩定,那么就很容易實現從人均碳排放峰值向碳排放總量峰值的跨越。上述判斷規律,也可以通過歐盟和高收入經合組織國家的總體數據再次得到印證。
表1 主要發達經濟體峰值出現時的城鎮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