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到處在談股權投資,手上沒有點原始股,似乎都不好意思活著。到處“投資”、“眾籌”、“新資本”、“原始股”、“致富夢想”……一場又一場推廣,一場又一場活動,有些居然演繹成新的金融騙局。
媒體曝出的眾多案例,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案例一、股權眾籌案:
2015年9月16日:創業方諾米多餐飲公司因在眾籌協議中提供的信息不真實:
1、協議中房屋與實際租用的房屋不符;
2、諾米多公司所定的房租遠高于該地段的租金。故被法院判處違法、并進行相關賠償。
案例二、P2P平臺詐騙: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2015年
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3.3萬人,涉及貸款余額為77.1億元。9月份跑路平臺占比高達64%,其中有9家平臺上線時間不足一個月即跑路,屬于比較明顯的惡意詐騙平臺。
案例三、“二元期權”詐騙:
北京7月消息:“碧威資本”集團旗下的“帝威二元期權”涉嫌詐騙,該企業以高額利潤為誘餌,騙取投資者上億元資金然后跑路。
在上述報道的這些案件中,他們大多數以“**項目”的名義去圈錢,實際上這些項目很多都不具備成功的可能性。
試想一想,如果真有好的項目,怎么會主動找你呢?現在的資本已經是天天絞盡腦汁在找好項目了。
所以目前的問題并不是缺錢,而是下面這些愈演愈烈的不良趨勢:
一、很多創新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創業如果沒有創新為前提,基本上都不會有好結果:
以前的“集資”變成“眾籌”、“借貸”變成“P2P”、“小貸公司”變成了“網絡金融”......搞得大家眼花繚亂,整個社會處在巨大的浮躁中。
尤其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浪潮之下,很多用心不良的人也打著創業的旗號來忽悠別人的錢,實際上他們都沒有真正的在創業。
另外,創業的前提是創新,很多“創新”都僅僅是在概念上創新,在忽悠上創新,在忽悠的路徑上創新,在傳播手法上創新,實際上大多數所謂的“項目”都沒有可操作性。
但是一些用心不良者往往把它包裝成幾百億、上千億、甚至上萬億的項目,來忽悠大家。
現在社會上出現一些讓人困惑的現象:養豬的不好好養豬,搞個概念叫互聯網豬;互聯網企業不好好做互聯網,跑去養豬,到現在我們連豬毛也沒看到。
互聯網大佬、地產大亨天天嚷著跨界賣水果,到現在也只有褚時健一個人在大山里堅持種他的橙子。
不少人都想做褚時健,但都不想在大山里承受辛苦;大量的人都想成為馬云,但沒有人愿意經歷15年的艱辛與寂寞;不少人都想成為喬布斯,但缺少喬布斯那種以命進取的拼搏精神。
二、宇宙的浪費法則:
在海洋里生活著一種大魚,一次產卵120萬顆,如果全部卵都能存活,那么5年之內,整個地球的海洋就會被這個家族所統治。但是最后只有極少數(千分之三左右)能成活成魚,這就是大自然和宇宙殘酷的淘汰法則。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踩著無數你不知其名的尸骨。
不是什么人都適合創業,宇宙基本的淘汰法則說明少數人的成功都是以基本的浪費為前提!創業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三,你想想會有多少人失敗,而且跟著眾籌股權的人更倒霉。
據媒體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首次創業者人數近300萬,今年估計會更多。
按照正常的成功邏輯,300萬人中只有3%左右能成為成功者,大多人都會失敗或者平庸。假設一家公司眾籌10個股東,這樣成千上萬的人的投資將血本無歸。
一個良性的社會是各司其職。而不是都去創業,都想成為股東。
創新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業是創新在實踐中的具體表達,創新是動力,創業是路徑。
但是要記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大樹,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于創業,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股東。
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一定要找到你的特質與你的資源的狀況相匹配的一種生活方式。
成功往往來自于扎扎實實的、長期的、艱辛的努力,少數暴富的人并不能成為我們社會的榜樣。
我們都要承認我們不是天才,我們只是普通的人,普通的人一定要腳踏實地。與其把夢想寄托在暴富上,不如把夢想寄托在腳踏實地上。
文章來源:“改變的力量”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