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生態文明建設應成“主旋律”

2015-11-2 10:04 來源: 國際金融報 |作者: 朱玥穎

生態文明建設應成主旋律

生態文明建設將首次寫入“十三五”規劃,把環保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結合,從戰略的高度顯示了國家對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和執行決心。“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為當代發展著想,更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生態文明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經濟學(Economics)和生態學(e-cology)來自同一個詞根——“生態(e-co)”——源自希臘詞匯“oikos”,意思是“家”。生態學是家的學問,經濟學是家的管理。生態學家所要做的是確定生命能夠旺盛和生存的條件與法則。單純從生態學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和研究這些問題,是難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將生態學和經濟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從中尋求到既發展社會經濟又保護生態環境的解決之策。把“生態”重新引入經濟學,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第一位的追求。生態文明是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現代化理論等生態思想的升華與發展,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對于尚處于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后發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今后,除了原有的四項常規污染物的總量控制以外,為了提高環境質量還要將引入工業煙粉塵、VOCs、總氮、總磷等指標,有利于具有技術優勢的環保企業。此外,環境質量提高的判斷標準還將引入感官指標,以老百姓的感受為主要出發點,相關領域如霧霾、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的治理目標有望被率先落實到位。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觀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自然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必須堅持補償與懲罰統一的原則。為了保護公共環境而犧牲了自己經濟利益的國家、地區、企業和個人,應該得到經濟上的補償。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制度建設代表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除了堅持實施已有的有效制度外,還需要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包括建立新制度和完善已有制度。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道德文化制度,目的是構造全社會的“自律體系”。

放眼世界,全球文明的塑造將在生態文明發展的趨勢中發展出縱橫交錯的全球經濟完全交融的一體化運作模式;發展出全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生態、軍事力量的均衡較量模式;發展出人類文明總體力量與生態系統再均衡的關系;發展出一整套具有革命性的科學新技術。

生態文明并不是指游牧采集時代原始的生態文明,而是現代文明的升華與演進,是一種在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適應現代人口規模需求條件下全新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具有共生、共通、共一、共榮、共演的上升特性。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

(作者系財經評論人士)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