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8 01:35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碳排交易不僅能為企業帶來資金和技術,還會給中國企業注入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沒有理由拒絕的商機
“二氧化碳也能賣錢?是瓶裝還是罐裝?”說起“二氧化碳減排額交易(簡稱“碳排交易”),很多中國企業會提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已經一年了,面對商機,政府急、咨詢機構急,可企業不急。”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采訪中,“綠源偉業”總裁王齊女士多次提到對企業需要“指導和引導”。對于這種新的境外融資模式,很多企業還聞所未聞,或僅知其概況,不了解操作模式和路徑。
事實上,碳排交易在10年前就已經在發達國家出現,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有日趨完善的碳排交易市場(簡稱“碳市”),國際碳市已成為一個增長幅度高、速度快、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國內也將在10年內誕生由中國企業自愿參與的碳排交易市場。
國人知道“CDM”這個詞是從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開始的。《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內涵是:在2008至2012年的5年間,39個工業發達國家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排放基礎上再削減5.2%。而在此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據易碳家了解到,為了激發發達國家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度,《京都議定書》提出了一個基于市場原則的清潔發展機制(CDM),規定發達國家可以出錢出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合作開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6種氣體)減排項目,經核準后溫室氣體減排額(又稱CERs)可用于抵償發達國家“京都減排承諾”。簡言之,就是發達國家用“資金+技術”換取自身很難再減下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雖然《京都議定書》正式實施已經一年時間了,但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佳途徑的問題上,歐盟和美國提出的方案大相徑庭:歐盟呼吁,根據《京都議定書》制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時間表;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美國以《京都議定書》損害美國經濟為由,在2001年退出了該議定書,避開法規和《京都議定書》話題,傾向于共享風力發電和更高效率的電站設計等新技術。
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這就使中國在如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中,成為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但在這一爭論中,中國政府可謂左右逢源。一方面,積極與歐盟合作,支持(《京都議定書》的各項目標;另一方面,中國加入了由美國倡導的一個有關技術共享的六國協定,即“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關系”。
在參與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中國成為碳排交易最大的受益國之一。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由于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能源需求強勁。同時,中國企業能源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節約能源潛力很大。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減排市場最大的提供者,每年碳排交易的潛在市場份額約占全球一半。根據美國外國政策理事會數據,全球最終的二氧化碳排交易市場規模為2.5萬億到3萬億美元之間。
面對如此龐大而誘人的市場,中國企業似乎準備不足。據介紹,2005年全球有500多個碳排交易項目,而目前中國被批準的項目僅為18項。一直到目前為止,很多企業仍處于觀望狀態,即便是已經決定上CDM項目的企業也采取謹慎的態度。2005年國內一些具有大型減排潛力的集團公司在考慮是否啟動CDM項目開發活動時,面臨幾十家咨詢中介機構與他們聯系,僅僅為考察咨詢機構,他們就花費了8-12個月的時間,其結果是白白流失了時間和和寶貴的“碳資產”。
觀望和謹慎的態度,嚴重貽誤了商機。專業從事CDM項目推廣的“綠源偉業”總裁王齊感嘆道:“中國正從舞臺中央被甩到了邊緣。今年是項目開發最關鍵的一年,對中國的企業來說,時間耽誤不起了。”用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CDM的實質就是把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變成可以買賣的資產,用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京都議定書》與其說是一個環境保護議定書,不如說是一個貿易協定書。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碳排交易”對于中國企業來講簡直是天上掉下的餡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76年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在全球范圍內,無論在哪里進行溫室氣體減排,只要總數不變,效果都是一樣的,但在發展中國家減排所需的成本與難度相對低些。”對于發達國家甘愿出錢出技術的原因,中國第一代環境學碩士趙克熙研究員是這樣解釋的。據測算,發達國家完成二氧化碳排放項目的成本比發展中國家高出5至20倍,所以發達國家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金、技術,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國內實現減排所需的高昂費用。而發展中國家也愿意通過合作獲得先進技術和額外資金,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企業來講,盡管碳排交易的收益只是副產品,但這個巨額的收益是任何企業都不能不重視的。今年1月1 9日,華能集團與西班牙電力公司Endesa簽訂了二氧化碳減排量購買協議,以交易價格8.7美元/噸,華能集團3個風電項目每年產生的42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可賣365.4萬美元,等于每度電的收益增加了7分錢。使華能集團即將建設運營的風電項目從虧損轉為贏利。
華能集團的這3個項目之所以形成二氧化碳減排量,是因為這些項目與同質同量的其他發電項目,如火電項目相比,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王齊解釋說:“這個減少的量,就構成了交易中的‘虛擬’商品。”“綠源偉業”全程承擔了華能集團此次項目的申報、打包交易工作,總裁王齊告訴記者,按照國際碳排交易價格,此次達成的是一個相對比較廉價的交易。目前在歐洲市場上,每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的價格為20歐元,約為人民幣200元左右,且價格還在不斷上漲。目前,嘗到甜頭的華能集團已開始全面啟動其正在開發中全部風電項目的CDM申報工作。
盡管人們普遍對CDM缺乏了解,但CDM的影響已經開始在很多領域顯現出來。由于今年是CDM項目開發最關鍵的一年,會出現上百個CDM項目。有證券研究機構預測,CDM概念將成為今年股市新熱點。
這一預測來源于三愛富、巨化股份等涉足CDM后在市場上牛氣沖天的表現。三愛富的子公司常熟三愛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與世界銀行簽署了“核準的減排購買協議”,三愛富持有中昊化工170%的股權。協議中,世界銀行將購買中吳化工在2007~2013年間產生的減排量,預計減排總量為7305.97萬噸,價格為每噸6歐元。此消息一出,三愛富股價立刻從股改失敗后連續3個交易日下跌的陰影中走出,當天上漲6.83%,隨后連續3天上揚,市場反應熱烈。2005年涉及CDM概念的股份長勢均好,而對于今年的股市來說,電力,鋼鐵、水泥、化工、林業等行業的上市公司都可能潛在CDM概念,存在被市場挖掘的可能。
除了對企業和地方經濟有促進作用以外,CDM還會給企業、社會產生多重效益,甚至對中國企業的生產經營理念的轉變,也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涉及環境保護的法律眾多,企業在環境污染防治上承擔有法定義務,但法律強制力并沒有阻止環境違法活動的增多。”趙克熙認為,“CDM的出現有可能完全改變這個局面。當企業有機會把較高成本的法律義務轉變為一種融資渠道或交易品種時,沒有理由認為它們會加以反對。”更重要的是,這種用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與當前_中國政府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遙相呼應,極有可能成為近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對象。
用投行融資的方式開發CDM項目
“二氧化碳減排額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宗交易商品(commodity),既不是瓶裝也不是罐裝,CDM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額是一種‘信用額’(Credit),對于中國的而言既是一種可以兌現的“碳資產”。”王齊告訴記者,碳排交易規則十分嚴格,“碳資產”開發程序也比較復雜,銷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戶,合同期限很長,因此非專業機構難以具備此類項目的開發和執行能力,這成為我國企業利用CDM的重大障礙。
企業如何在CDM融資中獲得成功呢?據王齊介紹,要實現碳排交易,必須要獲得項目東道國的CDM主管機構(DNA)的批準,必須要通過指定經營實體(DOE)的審核,必須要完成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的登記注冊,這些都需要項目業主(企業)完成一份國際標準的符合聯合國要求的技術說明書——項目設計文件(PDD)。程序上的復雜還是次要的,作為一種商品,最為關鍵的還是找到買家。而買家關心的往往并不是PDD,他們需要企業提供的是另一份商務性文件——項目概念書(PIN)。
PIN的英文全名是Project IdeaNote,翻譯成“項目概念書”。Idea是“概念”的意思,同時也有“故事”的含義。王齊解釋說:“CDM與其他項目融資有很多相似之處。項目融資就是要給投資商‘講故事’,把項目的獨到優勢講給投資者聽,他們才可能對你的項目產生興趣。同樣,企業在進行CDM項目開發中,也必須要通過PIN來向那些國際買家講述關于你的企業和項目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故事’,以有效地吸引他們的關注眼光。”
不同的買家對PIN的要求,無論是格式還是內容往往都是不一樣的。因為CDM買家的關注點不同。一個高明的“講故事者”應該就是要針對買家不同的需求去講述相應的故事,針對買家不同的關注點去設計相應的PIN。所以,中國企業不但要學會運用PIN來推銷自己的碳產品,更需要學會針對不同的買家量身定做不同的PIN。PDD更多的是放在技術或者方法學層面,而PIN更多地是關注收入、風險等商務層面。
獲得批準、引起國際買家的興趣,只是表明中國企業的賣碳之路走出了第一步。但業內專家認為,企業不應該投入太多精力去做PDD和PIN的設計,這些都可以讓咨詢機構去做。因為企業還要面臨非常復雜的商務談判工作,商務談判的最終成果就是“購碳協議”。這既是一份明確買賣產品的數量和價格的商務文件,又是一份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文件。
“購碳協議”有一些固定的條款,核心內容包括交易量、交易價格、付款方式、交割方式、免責、懲罰條款等,是一份非常復雜的國際商務合作協議。其中每一個條款、每一句話的調整可能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益或者損失。
CDM項目所存在的風險也與一般的項目融資所存在的風險一樣,項目融資采用的風險控制方式也可為CDM項目所參考。但CDM還具有自身特色的風險,王齊介紹說現在一些企業認為,賣碳收入是白撿來的,甚至一邊在開發,一邊還在懷疑。因此只要有買家上門就覺得是個勝利,倉促簽約,最終會在價格或者付款方式等方面蒙受巨大損失;還有一些企業看到二氧化碳能賣錢,恨不得有多少賣多少,一口吃成大胖子。卻不知道“購碳協議”里面有非常嚴格的懲罰條款,一旦企業不能及時足額交割,將會遭到對方的索賠。
據易碳家了解,國內出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之后,審批程序已經非常明確,也相對簡單。但企業對CDM基本知識缺乏、編寫PDD文件的技術支持單位和專家缺乏是目前制約我國發展CDM項目的兩大主要因素。政府官員和專家建議:對于那些企業自身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要學會依靠專業咨詢機構的幫助,本文內容來源于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paifang.com,轉載須加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