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都時代,發展中國家也將開始承擔起減排責任,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9毛。在西方國家的低碳壓力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承擔越來越多的減排責任,企業持久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生存環境和發展水平差截然不同,這就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和國家的相關政策來評價企業的低碳競爭力,找出企業存在的減排差距和潛力,引導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012年1 月1 日,歐盟已宣布將航空業納入EU-ETS,接受強制減排約束,中國航空公司為此將必須向歐盟購買碳排放指標。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國際社會公認突破資源瓶頸的最終出路是實施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IJ 如何在這一新背景下提升企業的低碳競爭優勢,成為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企業低碳競爭力評價的研究突破了企業傳統競爭力評價的思維,本文結合全新的視角一一碳無形資產來研究,能充分體現企業低碳競爭力的系統性、前瞻性、先進性和科學性,對企業碳無形資產概念的界定和內部結構的劃分,是很有新意、具有一定開拓性的研究。
低碳競爭力形成的關鍵是企業擁有更多的碳無形資產!企業要轉變以往的高碳發展模式,走向低碳經營,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碳無形資產以及其內涵和影響低碳競爭力的各種因素及相關指標,進而找到企業自身的不足,制定相應的對策。
碳資產是一種新興的、特殊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事物。對于"碳資產"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看法,有關碳資產的學術研究相對比較少,而對于究竟什么是碳資產,也尚未形成一個得到公認的概念。曾任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中國區首席代表的
江蘇布魯斯達低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新認為"碳資產是一個在低碳經濟領域可適用于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林輝認為"碳資產是一個具有價值屬性的對象身上體現或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于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 張鵬認為"碳資產是地球環境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可容納量通過人為的劃分(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分配而被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一種環境資源,隨著企業對溫室氣體的排放,碳資產也同時被消耗";王璋珉和聶利彬認為"碳資產是與碳排放相關的能夠為企業帶來直接和間接利益的資源";萬林葳等人認為"碳資產是指企業由于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低于政府規定的基準量而獲得的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掠";。綜上學者們的觀點,碳資產是在產銷過程中有低碳貢獻價值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該資產由企業擁有或控制,可以用于投資、儲存或交易,伴隨企業對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相關的交易的形成,這種資源同時被消耗。碳資產有別于傳統的資產,它不僅是一種硬資產,還是一種制度約束下產生的一種
排放權利,在以往的研究文獻中,碳資產主要是指碳無形資產,而忽略了其硬資產的一面,沒有給出清晰的內涵。根據碳資產的性質及普通資產的類型劃分,碳資產可以分為碳有形資產和碳無形資產。
碳有形資產是指那些擁有低碳價值且可以精確計算和評價、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比如企業可以利用的低碳建筑、低碳設備等硬資產屬于生產碳有形資產;因企業實施了減排措施,而獲取的政府優惠的土地、礦產等各種資源屬于非生產碳有形資產。碳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通過政府配額或者自身減排得以
認證而獲得的一種基于排放權利的資產,該資產對企業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提升社會形象等起到無形且強大的推動作用,并可以在碳
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易。比如在企業產銷過程中,技術型碳無形資產、組織型碳無形資產和市場型碳無形資產等其低碳價值的直接體現是減排量的增高,經過核證減排機構確定國際核證減排量( CERs) 、國內核證減排量(
ccers)或者自愿減排額(VERs) ,就可以在
碳市場上進行買賣或者投資等活動。碳無形資產沒有實物形態,具有稀缺性、投資性、消耗性等特點且可辨認; 屬于一種有低碳價值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