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機構應在考慮核查的目的、保證等級、準則和范圍的基礎上實質性偏差的規定
(四)實質性偏差的規定
核查機構應在考慮核查的目的、保證等級、準則和范圍的基礎上,根據目標用戶的需求,規定允許的實質性偏差。通常商定的保證等級越高,實質性偏差越小。在給定條件下,如果報告中的一個偏差或多個偏差的累積,達到或超過了規定的實質性偏差,即被認為具有實質性,并視為不符合。
實質性(materiality)是指由于一個或若干個累積的錯誤、遺漏或錯誤解釋,可能對溫室氣體聲明或目標用戶的決策造成影響的情況,這個概念用來說明核算出來的數據的準確度。實質性偏差(materialdiscrepancy),是指溫室氣體聲明中可能影響目標用戶決策的一個或若干個累積的實際錯誤、遺漏和錯誤解釋。實質性偏差其本質上是指核算出來的數據與真實值之間的偏差,
碳交易對數據的偏差都是有明確的要求的,只有當核算出來的數據的實質性偏差滿足碳交易對實質性偏差要求的情況下,這個數據才是可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