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微生物繁殖條件分析
微生物繁殖條件是溫度、水分、氧氣和養分。研究發現,微生物溫度適應能力強,在水分蒸發進入大氣,隨空氣溫度降低會再次凝結,冬季成霜,春季成霧;物體懸浮狀態接觸空氣面積最大,使吸附在凝結核表面微生物獲得充分氧氣。
微生物生長最重要的養分是氨氮,氨氮融入氣溶膠與微生物相遇,成為微生物快速繁殖的營養劑。氨氮來源于土壤和水源富營養化污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也帶來嚴重環境代價,圖7顯示中國2012年GDP增長7.8%,外部環境損失占GDP的9.2%。
我國每年化肥使用量4000萬噸,是美國、印度總和,畝均施用量是美國3倍。
江蘇畝均化肥施用量是全國4-5倍。圖8為污染狀況。我國每年COD排放2400萬噸,氨氮排放245萬噸,遠超環境容量。
有專家指出:“許多土壤污染地區已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千百年后土壤也無法自凈,有的地塊永遠都無法自凈,甚至出現環境報復。” 我國每年由于土壤污染而導致的糧食減產達到100億公斤。
富營養水體中的氨氮會隨土壤水分蒸發,揮發到大氣中,成為微生物營養劑。筆者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如圖9-12所示。
筆者實驗在低溫高效熱泵型蒸餾裝置中進行,對土壤中提取的水在43℃進行真空蒸餾。疾控中心對蒸餾水成份進行鑒定發現,蒸餾水消除原水中礦物質和重金屬等物質,而氨氮等富營養物含量較高。這為前面論述提供有力支撐。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80克/千克,土壤水分散失引起氨揮發量最高 ,如表2所示。圖13顯示碳銨處理氨揮發動力學曲線。
圖14虛線為假設傳統霧霾濃度發展趨勢,實線為微生物、水分及氨氮作用下霧霾濃度發展趨勢線。冬春季節夜間氣象條件有利于水份蒸騰凝結和微生物繁殖,尤其冷空氣南下造成空氣水份加速凝結,極易形成嚴重霧霾;白天水分蒸騰作用隨大氣濕度增大而減弱,溫度上升也使水分凝結作用減弱,使水分和氨氮減少,微生物活性減弱,霧霾強度下降。
結論
中國霧霾不僅源于工業化進程中工業污染生成的二次氣溶膠顆粒,還源于廣大農村土壤、水源嚴重污染導致以微生物為主的二次氣溶膠顆粒,兩者疊加效應導致中國霧霾快速形成與擴散。
霧霾治理,一是從普遍性角度入手,減少傳統二次無機氣溶膠等凝結核產生。二是從特殊性角度入手,深入研究霧霾中微生物種群和分類。篩選起主要作用微生物,確定其種群的區域性集聚地,針對性制定治理舉措;深入研究控制土壤等面源污染的具體舉措,減少和阻斷蒸發水分中氨氮等營養物;探索區域性與霧霾相關聯的微生物群發生規律和治理辦法。同時大力推進城市公共環境衛生,消滅城市衛生死角。
霧霾治理是一把雙刃劍,從表征上看,中國霧霾很嚴重、發生頻率高,但PM2.5濃度300-500mg/m3時對人體直接危害遠低于歐美國家。這給中國政府治理霧霾提供一定空間,但霧霾特殊性也給中國政府帶來治理復雜性,提高治理難度。
中國霧霾生成機理給我們敲響警鐘。治理霧霾不僅是針對傳統霧霾形成機理,還要根據中國霧霾特殊性,注重包括土壤、水源嚴重污染的治理修復,減少微生物飄逸和阻斷微生物營養供給路徑。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早日將霧霾形成的臨界點降下來,治理霧霾的
難題就迎刃而解。
作者: 顧為東 江蘇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江蘇省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大學首席研究員、教授
作者按:授權中新網財經頻道發布,本文得到國家973計劃(2007CB210300)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3BAB08B04)資助,二〇一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