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倫敦早已不是柯南道爾爵士筆下那個充滿犯罪的“霧都”。如今,只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然而泛黃的黑白照片和專為19世紀末倫敦而創的“smog”一詞卻始終都在警醒著后人。一個世紀的法律建設、經濟效益的“無形之手”和大刀闊斧的城市規劃,倫敦最終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空氣治理經驗。
1952年12月5日清晨,倫敦上空出現高壓脊,近地氣溫發生反常降低,近地空氣在低氣壓影響下形成冷氣層,倫敦出現由地面向上,空氣溫度逐漸增加的逆溫層現象,這使得倫敦城中的霧氣不能逸散,不斷增加。倫敦上空煙霧彌漫,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在空氣中久久不能散去。大量的有毒空氣在倫敦城中聚合。上萬人因這場煙霧喪生。
開始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為大不列顛帝國帶來了殖民地、原材料、世界霸權和無窮盡的財富。這一切都基于煤炭為蒸汽機提供的不竭動力。然而大量燃煤的背后則是日益加劇的空氣污染。到20世紀初,倫敦已然變成了一座黑色的工業之都。由煤炭支撐的工業革命讓倫敦城內遍布工廠,著名的倫敦東區位于倫敦東部港口附近,這里是傳統工業區,服裝、印刷、卷煙、制鞋、家具、食品等企業林立。整個倫敦城煙囪林立。倫敦城內無數的煙囪和壁爐消耗著無數煙煤,晝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著大量煙霧。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倫敦環境污染嚴重。樓房上積滿煙垢,泰晤士河生物絕跡,河水惡臭。倫敦糟糕的空氣甚至為自己贏得了“倫敦霧”這一專有名詞。在文學家的筆下,倫敦更是充滿了骯臟油膩的空氣,和在這空氣掩蓋之下的無數丑惡。
殘酷的現實將倫敦城驅趕到了改變的十字路口。然而倫敦城乃至整個英國早就開始了一場針對空氣污染的大博弈。
治理博弈
倫敦獨特的環境曾意外催生出了世界首個有關空氣污染防治的法令。1306年夏天,倫敦空氣中彌漫的因燒煤而產生的刺鼻味道讓前來倫敦參加國會的英國貴族們感到心煩意亂。這些地位尊貴的人發起了一場示威,反對燃煤。在這種形勢下,國王愛德華頒布了禁煤令,規定初次用煤的人將被給予重金罰款,再犯,則毀掉熔爐。
這個看起來有些荒誕的故事在今天看來卻有著無比強大的前瞻性。1863年,英國議會就通過了首部《工業發展環境法》(也稱《堿業法》)。在那之后,《堿業法》經過了多次修訂,同時英國議會也多次頒布其他空氣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
但是英國的空氣污染治理涉及多個政府機構,包括地方政府、中央的環境部(主要涉及堿業檢查團)等。而在公共衛生和環境事務方面,英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著巨大分歧。
地方當局一直是對個人和商業行為進行控制的倡導者,而中央政府則以保護個人自由為名阻止地方當局獲得更多的管轄權。中央機構和地方當局各管一面,一方權利的擴展意味著另一方權利的削弱,二者始終關心的是自己的權限,因而摩擦不斷。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和1956年《清潔空氣法》為解決中央和地方的掣肘提供了契機。二者的分工以技術難度為標準:堿業檢查團控制注冊工廠的排放物;而地方當局則控制其他非注冊領域的排放物。
新的劃分標準卻在商業企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企業在自己的管理歸屬上與政府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大量的工業企業都希望自己的企業以注冊工廠的方式納入堿業檢查團的管理中。正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理念不同,才帶來了企業這樣一邊倒的傾向性。因為企業有可能無法達到《清潔空氣法》的要求,而納入堿業檢查團的管理,讓他們有機會利用中央政府的態度,從而不完成法律要求,維護自己的利益。
盡管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強烈反對,但是在激烈的討價還價之后,1958年的堿業條令還是大大增加了注冊工廠的數量。這不僅強化了堿業檢查團的權利,也進一步加深了中央和地方在環境治理上的利益競爭。與政府企業之間洶涌蓬勃的激烈交鋒相比,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則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態度:他們既是空氣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時也是環境治理的一大阻力。
錯綜復雜的利益之爭直接影響了空氣污染治理的效果。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倫敦城又連續發生多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日益惡化的環境最終逼迫倫敦和整個英國開始做出改變。
結構調整
煙霧事件造成的惡果給全英國人敲響了最響亮的警鐘。盡管存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商業企業和與環境保護、普通民眾與空氣污染治理等種種矛盾沖突。英國最終還是踏上了空氣污染治理的艱難過程。
20世紀60年代北海油氣田發現,隨后步入大規模開發階段。清潔、廉價、高效、易得的天然氣和石油迅速取代了煤炭在英國的地位。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能源結構開始發生巨大改變。
政府開始大規模改造倫敦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到1965年,由于天然氣和燃油的應用,煤在燃料構成中的比例減少為27%(1980年進一步減少到5%,而且還僅限于遠郊區工廠使用),電和清潔氣體燃料占24.5%(至1980年提高到51%),油為43%(1980年為41%)。
而現在,煤炭在英國早已不復當年“一家獨大”的氣勢。煤炭消費量大幅度減少,油氣比重上升。取暖和發電的燃煤機組逐漸在環保
政策和經濟效益的雙重作用下不斷被淘汰。今天的英國,煤炭占到整個英國能源消費從巔峰期的超過60%下降到了不到20%。
應對霧霾,倫敦市也采取了最直接的辦法:工廠外遷。英國是最早產生并實踐衛星城概念的國家。早在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就在自己的書中提出了類似衛星城的概念。20世紀初,英國率先開始建設衛星城。
倫敦沒有生硬的直接將工廠遷出倫敦市區的范圍,而是為了配合工廠的外遷,建設了配套的生活基礎設施,開始了衛星城的大規模建設。倫敦在40年代末建設的8座新城的基礎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地區又興建了彼得伯勒,在西北地區興建了米爾頓凱恩斯、北安普頓等3座新城。這3座新城距倫敦市中心的距離80至133公里不等。
現在的倫敦由中心的倫敦市,以及內倫敦和外倫敦共同組成。所有的工廠都已經遷離核心的倫敦市和周圍的幾個屬于內倫敦的區域。那些空置下來的廉價廠房,吸引了許多落魄的藝術家們。臭名昭著的倫敦東區更是2012倫敦奧運會場館建設的主要區域。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嚴重的煙霧事件再也沒有發生在倫敦城中。從毒霧繚繞到藍天白云,倫敦上空籠罩了一百多年的“陰影”終告消散。一個世紀的法律建設、利益重重的沖突博弈、經濟效益的“無形之手”、大刀闊斧的城市規劃,倫敦最終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