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兩年內取消首次公開發行(IPO)審批規定,希望緩解多年新股發行排隊的僵局。
簡化新股發行過程被視為對于改善資金配置至關重要,這使得具備潛力的年輕企業得以更容易地融資。中國證交所仍基本上由國有企業主宰,它們的政治人脈幫助它們駕馭發行過程。
根據負責新股發行的中國證監會(CSRC)公布的一份名單,本月早些時候,大約有674家公司等待IPO審批。
中國證監會的審批權力還構成了腐敗誘因,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股票發行的命運掌握在薪資低廉的官員手中。今年至少有3名參與新股發行審批的證監會官員被捕。
周三晚,中國證監會表示:“核準制的缺陷和不足逐步顯現,”證監會補充稱,推進注冊制將有利于“形成
市場自我約束機制”。但證監會還警告稱,“注冊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
根據注冊制度,證監會將把權力移交給滬深證交所,交易所將把主要精力放在執行披露要求上,不干預定價和上市時間。
作為2013年11月批準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承諾將轉向審批注冊制,但進展緩慢。
此舉將取消監管機構用來影響市場人氣的一個重要工具。徹底放棄政府對上市節奏的控制可能會導致新股大規模擴容。
中國投資者經常抱怨稱,新股發行會削弱對現有股票的需求。
在今年夏季股市暴跌期間,證監會完全叫停了新股發行,上月重啟了新股發行審批。上一次凍結新股發行是從2012年末開始的,持續了一年多。
可能不用等到兩年以后,管制就將部分放松。中國國務院提交的《證券法》修訂案必須得到中國立法機構全國人大的批準。但官方的《上海證券報》周三晚報道稱,注冊制可能會在立法修訂完成前實施。
在證監會上月重啟IPO時,證監會表示,有28家公司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發行。此后,有11家公司在滬深兩市融資42億元人民幣(合6.52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 吳佳柏 上海報道 譯者/梁艷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