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持續走低,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能源安全和供應正面臨考驗;與此同時,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向世人宣告,降低能源消耗,發展新能源技術,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型轉變,已成為一個擺在全世界面前急需解決的
問題。近日,有關專家對世界能源局勢之變和中國該如何應對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世界能源變化出現新趨勢
國電能源研究院研究員邵樹峰認為,當前世界能源變化出現了三個新趨勢。一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和新能源技術正在逐步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能源革命的態勢,目前可暫稱為低碳智能的能源時代。二是美國提出的所謂“能源革命”。美國在頁巖氣、頁巖油開采技術上大規模的進步,使美國的天然氣和石油產量迅速提高。三是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將會就
碳排放量達成一個比以往都積極的協議。這也將對各國能源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外交室副教授周紹雪預測,如果巴黎氣候大會能達成有建設性意義和約束力的文件,那么碳
排放權將會變成越來越稀缺的戰略資源。對于今后的世界各國來說,又多了一個大家要爭奪的戰略資源高地——碳排放權,這對世界各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中國中化集團石油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王海濱說,中國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摒棄舊的能源觀念。傳統的能源安全觀認為能源是不可再生的,這決定了能源進口國之間必然是零和關系,能源沖突會不時發生。但能源革命的爆發為解決問題打開了新思路:人是終極資源,而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人能夠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提升資源的利用程度,還可以進行替代性的開發和利用,比如傳統能源有油和氣。而今后如果核電發展起來,油氣需求就會大大減少。
邵樹峰指出,美國在頁巖氣、頁巖油上的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后,從一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逐步向石油凈出口國發展,這對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邵樹峰認為,能源安全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
面對世界能源格局的新變化,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關系與臺港澳室副教授惠春琳提出,中國首先要發動能源技術革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其次,中國要積極地走出去,加大多邊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
周紹雪表示,如果中國的能源轉型成功,中國將變成全球最大的貢獻者,這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表示,相對于發達國家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不斷下降的情況,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仍然取得了驕人成績,在推動經濟轉型、提升國民經濟質量、促進
節能減排、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