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日前與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合作,在有關中國湖泊碳積累動態及其影響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揭示了氣候和人類活動的變化歷史是影響我國湖泊碳積累速率的重要因素,相關成果發表于生態環境科學權威雜志《全球變化生物學》。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控制和估算溫室氣體排放是目前一個重要的議題和
難題。由于湖泊僅占地球表面積的2%,其
碳匯功能在過去常規碳循環估算中往往被忽視。
近年的研究表明,湖泊生態系統是不容忽視的碳匯。探索湖泊碳積累規律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不僅能為更好地評估和預測未來氣候和人類活動變化下湖泊的固碳能力提供理論基礎,而且對區域或全球碳循環規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員對過去1.2萬年來我國湖泊沉積物的碳積累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整合分析。結果顯示,在過去1.2萬年中,中國湖泊碳積累速率總體呈增加趨勢,其積累高峰發生在近1000至2000年,主要與近期人類活動加強所引起的陸源有機物增加有關。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我國湖泊沉積速率存在空間差異,即東部平原地區的湖泊沉積速率顯著高于青藏高原湖區、蒙新高原湖區、云貴高原湖區、東北湖區等其他4個湖區的積累速率。湖泊碳沉積速率隨著年均溫、年降雨量及湖泊流域面積與湖泊面積比值的增大而增大,而氣候和人類活動的變化歷史是導致我國湖泊碳積累速率的時空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