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將在輪值主席國——中國的領導下,于近期抵達上海進行會面。盡管有諸多議題有待20國集團協商,但中國對綠色金融相關議題給予了高度重視。綠色金融不僅是全球經濟向“可持續與包容性增長”轉型的關鍵,也是保證金融
市場內在彈性和有效性的關鍵。
去年,國際社會在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國際議題方面達成諸多共識: 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就國際社會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達成了歷史性協定。雖然達成的共識和變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僅僅依靠這些不足以實現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其中,實施這些協議面臨的最大障礙便是資金緊缺帶來的挑戰。
金融體系將在“包容性綠色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每年需要5至7萬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實現國際社會達成的目標。其中,各國政府只能提供一小部分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于銀行和投資者提供的私人儲蓄。雖然這種儲蓄是可用的,但它目前尚未充分投資綠色經濟領域。也有特例,比如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投資正在迅猛發展。因此,確保金融行業已做好相關準備,并鼓勵增加綠色投資將有助于解決當下亟需資金的現實
問題。
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的觀點是正確的,綠色金融不能一直保持小眾化發展,要從小眾思維變成大眾潮流。因此,環境署一直在論證當下推動金融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的努力是否有效,試圖了解這樣的創新能否實現規模化和加速化發展。研究結果是令人欣慰的。從南非到法國,從印度尼西亞到巴西,我們逐步讓金融系統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以中國為例,中國人民銀行和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組成的綠色金融工作小組起草了十四項提案,涵蓋財政、監管、司法和制度創新等內容。
出于商業原因,綠色、普惠金融越來越受到金融機構的推崇。同時,中央銀行、證券交易所等機構加強了對綠色金融的體系監管,從而保證風險和機會的合理評估,投資者的知情權,以及體系對外來沖擊的自我修復能力。財政部也利用財政手段及其他
政策工具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將此作為推動實現國家更宏大經濟和工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與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金融體系,而現今的試點行動為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經驗和指導。也就是說,發展綠色金融不存在萬全之策,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的優先事項和解決路徑。同時,國際合作在發現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以及最終實施過程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G20(20國集團峰會)在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推進研究的同時,也可以反過來指導國家和區域的行動。聯合國環境署致力于發展可持續金融二十余年,并將持續為之努力。
原文刊登于China Daily 2月26日出版的報紙
其網站: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6-02/26/content_23649745.htm